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的承载者、传承者、建设者,对社会发展、社会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知识分子随时代演变,时代要求、社会需求的改变不断变化发展着,从最初的传统知识分子,到后现代韵味知识分子,再至具有极强公共服务性的公共知识分子。然而随着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在不断延伸的公共空间,与逐渐扩张的公共领域中极度弱化,重建公共性成为知识分子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过程中,“公知”以一种强公共性、弱知识性,“异化”、“污名化”的形式存在,成为公共知识分子发展历程中的必然产物,并具有相对突出的文化表征。 新媒体时代的今天,“公知”现象作为一类社会现象,无论是主体还是现象本身,都是社会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内容,其正、负面效应对社会文化建设,甚至社会整体发展,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公知”现象概述、“公知”现象的社会文化建设效应及对当代中国“公知”现象的反思。 文章对比分析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公知”的含义、实质、特征,从而深刻理解现象主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公知”现象内涵、产生与现状。“公知”现象的社会文化建设效应是在时代背景下,针对“公知”现象这唯一研究主体,以阶段性的分析方式,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确定社会文化建设指标为具象衡量依据,以全面、深刻的把握效应表现。同时,基于阶段性效应表现,具体分析产生这一效应的主体原因,并寻求改善方法与转变途径。 最后,文章研究“公知”现象的社会文化建设效应,不仅仅止于这一类社会现象本身,更是透过现象审视本质,以社会文化建设负效应为依据,反思这一现象的主体根源,从而从根本上纠正错误倾向,转变扭曲的价值观,最终促使“公知”重塑自身,以知识分子的操守为自身发展的要求,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