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公知”现象的社会文化建设效应研究

来源 :内蒙古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tliu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的承载者、传承者、建设者,对社会发展、社会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知识分子随时代演变,时代要求、社会需求的改变不断变化发展着,从最初的传统知识分子,到后现代韵味知识分子,再至具有极强公共服务性的公共知识分子。然而随着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在不断延伸的公共空间,与逐渐扩张的公共领域中极度弱化,重建公共性成为知识分子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过程中,“公知”以一种强公共性、弱知识性,“异化”、“污名化”的形式存在,成为公共知识分子发展历程中的必然产物,并具有相对突出的文化表征。  新媒体时代的今天,“公知”现象作为一类社会现象,无论是主体还是现象本身,都是社会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内容,其正、负面效应对社会文化建设,甚至社会整体发展,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公知”现象概述、“公知”现象的社会文化建设效应及对当代中国“公知”现象的反思。  文章对比分析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公知”的含义、实质、特征,从而深刻理解现象主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公知”现象内涵、产生与现状。“公知”现象的社会文化建设效应是在时代背景下,针对“公知”现象这唯一研究主体,以阶段性的分析方式,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确定社会文化建设指标为具象衡量依据,以全面、深刻的把握效应表现。同时,基于阶段性效应表现,具体分析产生这一效应的主体原因,并寻求改善方法与转变途径。  最后,文章研究“公知”现象的社会文化建设效应,不仅仅止于这一类社会现象本身,更是透过现象审视本质,以社会文化建设负效应为依据,反思这一现象的主体根源,从而从根本上纠正错误倾向,转变扭曲的价值观,最终促使“公知”重塑自身,以知识分子的操守为自身发展的要求,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
其他文献
证人证言指的是证人就其所感知的与案件事实有关的情况向法院所作出的陈述。证人证言作为一种传统且重要的证据类型,也是各国民事诉讼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证据类型之一,对于案件
从教十年来,说来惭愧,也没什么高的教学经验可谈。而我的课却写着一个明显的“活”字。课堂气氛活,学生思维活,教师教法活,不死搬教案,随机性强。那么,我就来说说我课堂“活
期刊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过程中,原来被体制束缚在农村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开始从农村走向城市
中日两国外交关系的变化与日本内阁的更替有密切关系,中日之间外交关系对东北亚局势、亚太局势乃至世界整体局势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中日之间的外交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送达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年来,我国的送达制度都以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及公告送达为主,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种通讯工具及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