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n_sm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后十七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的,中陶的音乐文化也从“以西为主”的模仿阶段渐渐转向于中国国内一众音乐家努力追求自我个性、追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革新的“以中为主”的大胆创作阶段。如何既能革新本土音乐文化,又能在西方列强环伺的社会环境中不至于被西方文化牵着鼻子走,还能不丢掉自己的传统,并挖掘传统音乐文化魅力,这是一众中国音乐家在建国后十七年所致力研究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难题。
  本文以建国后十七年的视唱教材本土化研究为切入点,以三位音乐教育家: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为主要研究人物,以他们三人的三本视唱教材《视唱练习》、《单声部视唱练习》、《儿童视唱初步》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老一辈音乐家在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编写创作本土化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本文第一章以社会人类学、哲学、传播学、音乐学四个大学科有关本土化的论述为理论基点,在梳理“本土化”这一核心概念的同时,提炼出本土化研究的三个纬度“理念、方法和内容”,推导出视唱教材小学科本土化“理念、方法和内容”的评价框架,并简要介绍了建国后十七年我国的音乐文化环境,对建国后十七年我国出版的东西方视唱教材做了较详细梳理;第二章对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三人生平、包含本土化元素的作品、音乐本土化思想做了简述,进一步以第一章推导出来的“视唱教材理念、方法本土化的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三人的三本视唱教材进行了“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第三章主要是视唱教材内容的本土化研究。首先对三本视唱教材内容从谱号、调号、拍号、节奏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而后同样以第一章已经形成的“视唱教材内容本土化的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三本视唱教材进一步做了内容本土化的研究,其中辅以大量的表格和谱例;第四章回到现在,精选了现当代六部经典的视唱教材,利用“视唱教材理念、方法、内容的分析框架”评析其优点和不足,并进行反思,而后借鉴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探索的成功经验来促进我国现当代本土化视唱教材的编创,最终提升理论高度,提出了现代视唱教材编创必须融全球化、本土化、现代化三化于一体的编创思想。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本土化“理念、方法、内容”的分析框架的成功推导;二是对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所做的断代史研究;三是对胡江非个人的挖掘与发现;四是对马思聪《视唱练习》、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的曲式分析等其他方面所做的研究。
其他文献
2017年初特朗普刚上任就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随后美国又挑起了与中国的贸易战争。这一系列举措势必会给全球经贸局势和各国战略布局带来不小的影响,这其中最难以忽视的就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与中国、美国联系紧密的日本。  中国拒绝承认南海仲裁结果,已引发日本对中国“海外扩张”的高度警惕,而美国在贸易上的自我保护和军事安保上的放责无疑会给日本在对华处理方面增加较大的
“开锁”又名“圆锁”“完十三”“做十二”“圆辫”等。“开锁”仪式是在孩子成人之际举行的一种民俗仪式,是人生礼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简单来说是为了祈求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这项仪式历史悠久,已经传承了上千年,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长命缕习俗,现今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南、内蒙古等地区。山西作为“开锁”仪式的起源地,即使是在本省境内,各地也存在着细微差别。它有着一套相当繁琐的步骤,类似于古代男子的冠礼
学位
媒介的发展带来了古籍整理出版方式的创新和变革,“互联网+古籍整理”促进了传统古籍整理与数字技术的融合,赋予了古籍整理出版新的内涵与外延意义。本文以大型古籍类书《中华大典·农业典》的整理出版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对古籍整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对《农业典》整理出版的新路径进行论析。此外,对其不足进行反思,对新时代的古籍整理出版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绪论部分,通过阐释国内外关于“古籍整
学位
李继开,作为“70后”代表艺术家之一,作品充斥着孤独与荒芜感的个人情绪,整个画面色调深沉且用笔自由,通过一个小男孩的形象贯穿于画面之中构建出一个虚拟的封闭世界。每个人都有两面性,或多或少心中都会藏有一个孤独的形象,一个不谙世事,桀骜不驯的自己,但是很少有人将自己内心的另一面表达出来,能走进内心世界,找到有着美好也有着叛逆的自我形象,就像是走过一条通往自己童年的隧道,找回了童年的自己,也回到了最熟悉
学位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蔡元培提出了“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后来林风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美术教育思想,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下早已进入多元文化时代,新一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因此面临着重要挑战,而美术教育中所存在的“泛西化”现象也充分说明了对待中诬方文化的态度再一次成为了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
中国山水画通常以点景来丰富画面内容,升华画家情感。《芥子园画谱》把点景分为人物、建筑、鸟兽,而以点景人物居多。点景人物不仅深化点名画面主题,画家也通过点景人物的自我植入来暗示自我情感。点景人物因身份属性的不同,画面中所传达的主题和意境也不尽相同。山川之美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人与景的相互衬托中也由此得以体现。因高士身份属性的特征和代表的人文内涵及审美内涵,使得高士在山水画创作中作为点景人物的首
学位
油画是舶来画种,中国人深入学习和研究也是近百年的事。中国油画经历了几代艺术家不懈的探索,时至今日油画的多样性探索已全面展开。而中国的油画艺者始终没有忘记扎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将西方和东方的可资借鉴的东西融入,以油画为入口,表现与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传统和理想相通的精神内涵。我们的前辈艺术家林风眠、吴大羽、吴冠中等先生们,在他们的艺术里,充满了东方的诗性品质。吴冠中先生认为,一
学位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语境中,有关“中西融合”的讨论,大多立足于对外部世界冲击的回应来讨论东西美术的融合,而版画作为西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在讨论中被忽视。而今日看来,铜版、石版画因在图像复制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多的是以技术层面引入中国。特别是石印版画技术,在传教士和商人的引介下被广泛用于印刷与新式传媒业。以商业画报形式存在的晚清“画报版画”,由于长期依赖商业环境,因此发展模式有别于欧洲。
学位
毛焰在当代肖像绘画艺术家中风格明显与众不同,作品传达出很强烈的个人的面貌。毛焰自幼学习画画并于九十年代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到南京艺术学院当美术教师。毛焰受学院中严谨的绘画技法训练与古典大师对于绘画的敬畏之心所影响,在新科技、新媒体等多种创作方式、多类艺术形式的环境中,毅然执着于传统肖像绘画领域的创作,毛焰的坚持对我有所触动。在艺术形式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毛焰在写实主义绘画领域里进行着自己的探险,而
学位
本文以广西的“南方梦想——南方的风景10年”大型写生活动为背景,研究艺术家们在同一风景下写生创作作品的风格差异性,并把这种现象总结为“同景异构”。以阳朔的景点为例,针对造成艺术家作品的艺术语言呈现的差异性,通过对艺术家主体审美修养、性格差异、成长和艺术经历以及风景客体的本质特点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挖掘。通过论证得出,风景油画创作是主观与客观的融合,以及艺术家创作出的风景油画与山水文化之间存在的互文性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