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愤怒是人在遇到挫折时的最常见反应,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负性情绪。现实中,愤怒反应的后果有一些是有害的,可以导致心身健康的下降、人际关系的破坏、甚至严重社会问题的发生等。而近年来国内大学生中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诸如自杀、校园暴力事件等时有发生,其原因可能是因大学生过度的愤怒反应和情绪处理不当而引起的。因此,明确大学生愤怒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大学生对愤怒情绪管理的有效措施,意义重大。本研究旨在:1、探讨大学生的愤怒情绪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2、了解宽恕水平对其愤怒情绪的影响,为下一步的实验提供理论依据。3、检验积极认知再评价的干预措施对降低大学生愤怒水平的有效性。研究一:大学生愤怒情绪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研究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248例,使用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STAXI-2)和一般健康问卷(GHQ-28)分别测量大学生的愤怒情绪特征、心理健康状况。通过独立t检验,比较男、女大学生在愤怒各因子上的差异情况。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愤怒各因子与心理健康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利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考查愤怒各因子对总体心理健康的贡献情况。研究结果:①男生的内向怒和愤怒外控显著高于女生。②大学生的状态怒、特质怒、内向怒及愤怒控制都与其心理健康有一定的相关性。③状态怒、特质怒、内向怒和愤怒控制对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的回归达到显著水平方程。研究二:大学生的宽恕水平与愤怒情绪的相关研究研究方法:所有被抽取到的大学生在填写STAXI-2和GJQ-28的同时,都填了人际侵犯动机问卷(TRIM-18),以反映大学生的宽恕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宽恕各动机与愤怒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比较高低宽恕组在愤怒情绪各因子上的差异情况。研究结果:①回避、报复动机与状态怒、特质怒、内向怒、外向怒均成正相关,与愤怒控制负相关;善意动机及总体的宽恕水平与状态怒、特质怒、内向怒、外向怒均成负相关,与愤怒控制正相关。②低宽恕组的状态怒、特质怒、内向怒和外向怒均显著高于高宽恕组,在愤怒控制上显著低于高宽恕组。研究三:宽恕干预降低愤怒情绪的实验研究研究方法:根据人际侵犯动机问卷得出所有被试的宽恕水平,从宽恕水平低于其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以下的30名被试中随机抽取26人,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3人。让被试回忆最近发生的愤怒事件以激活其愤怒情绪,通过生物反馈仪记录被试的心率、皮电以反映即刻愤怒的生理唤醒水平。要求实验组对愤怒事件进行积极认知再评价;对照组仅休息5分钟。干预之后要求被试再次回忆其愤怒事件,同时记录其生理指标。结束后所有被试立刻填写Speilberger的状态怒问卷。一个月后要求所有被试填写Speilberger的特质怒问卷和愤怒表达问卷。研究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第一次回忆时记录的心率均显著高于身体放松时的;干预后实验组的心率、皮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状态怒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一个月后,在特质怒、内向怒、外向怒、愤怒控制上,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愤怒情绪的表达上,男生较女生更不爱表露自己的情绪,一般压抑自己的愤怒情绪,将其指向于内。因而为防止愤怒表露在外而做出的认知努力更多一些,即对外向怒的控制水平上也高于女生。2、大学生的愤怒情绪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如,高频率、高强度的愤怒体验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压抑愤怒情绪的习惯也可引发一些心身症状,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良好的愤怒控制能力有利于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够促进心理健康。3、低宽恕水平的大学生易于愤怒,愤怒表达水平较高,或者将其表现于内或者表现于外,且对愤怒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即使用认知策略以处理或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差,容易做出冲动行为。4、积极认知再评价的宽恕干预可以缓解低宽恕大学生即刻的愤怒体验水平。仅一次干预对相对稳定的愤怒特性:特质怒、内向怒、外向怒等无显著影响,而对愤怒控制的影响虽未到达显著水平,但有一定变化的趋势,还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