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维尔的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在对语言现象做出解释时,必须考虑到四个维度的顺应,即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这四个维度因其很好地契合了动态语言使用中的语言、社会、文化和认知因素,因此被应用来研究翻译这一语言使用过程。而在翻译中,文化负载语词作为反映特定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的相关词组表达更是翻译中的热点和难点。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其中更是大量运用了文化负载语词。这样一部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对于译者来说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基于顺应理论,本文探讨了顺应论在翻译文化负载语词这一典型语言现象的适用性和解释度,并以珍妮凯利和茅国权所译《围城》译本为例,探索其中文化负载语词的翻译策略和原因。 本论文所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定性法。通过定量收集《围城》中涉及文化的表达,并以意译法为主作为翻译策略标准,作者从顺应的四个维度针对其文化表达的翻译和策略运用做出了具体分析。 在顺应论的框架下,通过《围城》译本中文化负载语词的翻译研究,作者发现文化负载语词的翻译是在翻译目的指导下,译者在不同程度的意识下动态地对语境关系及语言结构等层面作出顺应选择的语言转化和文化传递过程。《围城》文化负载语词较为平衡地运用了直译和意译两种策略从顺应论视角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其翻译过程必须考虑语境和语言结构因素,特别是充分考虑“社会心理”机制的作用。 本文一方面利用顺应论很好地解释了文化负载语词在翻译中的体现,另一方面利用《围城》中的实例对文化负载语词的翻译指导也提供了一个相对崭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