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山西省制定出台并贯彻落实了一系列有关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提升的政策措施,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提升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是农村转移就业职业能力培训工作仍然存在着培训项目缺乏统筹规划、培训需求没有充分调动、培训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培训质量不优、培训模式有待完善等问题。 本文综合运用数据统计法、个案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有关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以山西省L县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提升工作为例,提炼其工作机制与方法,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论文第一章主要对研究中需要运用的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提升的相关概念进行明晰,对人力资本理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理论以及劳动力转移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回顾以为下文的分析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对当前L县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提升的现状进行总结,包括该县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特征和就业状况,这是对其进行职业能力提升的基础,对其基本特征的明确也使相关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同时,对L县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提升工作机制进行提炼,对工作流程进行相对系统的描述。经过分析发现参加过转移培训职业能力提升的农村劳动力更易被转移并且受训后的收入也更高,即培训参与度与是否实现稳定长效转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第三章重点从培训机构、农村劳动力、政府三个角度剖析了当前L县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提升时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当前的培训机构培训在师资、硬件以及人是等方面存在不足,而作为培训对象的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观念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在接受培训时表现出适应困难,政府则存在管理机制不畅和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以此为基础,论文在第四章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包括优化培训资源、强化农村劳动力思想素质建设、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政府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加大各级政府财政融资投入力度,旨在建立一个能够使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提升工作实现稳定长效进步,并可以帮助L县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转移的培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