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看儿童文学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中译本为个案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bixian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翻译研究领域,儿童文学研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通常都因其在翻译系统中所处的边缘地位而不受重视。事实上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不亚于成人文学翻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儿童文学的读者主要是儿童,他们在年龄、阅读能力及接受能力上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例如在主题、故事结构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时应当注意那些影响翻译的诸多因素。具体说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注意儿童文学的语言因素、语境以及时代因素。   迄今为止,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研究领域中,我们很难找到全面系统的研究。顺应论是1999年Verschueren在《语用学诠释》一书中提出来的一个理论,被称为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和应用价值和发展前途的语用学理论,因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阐释当今的语用学”(何自然,于国栋,1999:428-435)。Verschueren(2000:55-56)认为“使用语言必然包括连续不断的做选择,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是由语言内部(即结构)的同时也/或者是语言外部的原因所驱动的。顺应论有四个研究维度: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这四个维度涉及动态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社会、文化及认知因素。翻译同样可以看做一个特殊的语言使用过程,借助于顺应理论这个理论框架,本文尝试从一个相对全面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儿童文学翻译并着眼于语言因素、语境和时间维度这三个层面。本文通过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两个中译本的分析来探索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选择与顺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的过程中,需要在各个层面做出选择与顺应:语言层面(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句子层面及语篇层面),语境(语言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以及时间维度(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做出不同的选择与顺应);二、儿童读者是影响译者语言选择与顺应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译者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让儿童读者理解和接受译作:三、借助于顺应论的理论框架,我们得出译者在不同时间维度中做出不同的选择与顺应,进一步证明了同一文学作品不同译本的存在价值并解决了不同翻译策略优劣与否的争论;此外,从事儿童义学翻译的译者不仅需具备优秀的语言和社会文化功底,而且还要拥有颗童心。  
其他文献
自译现象几乎与翻译现象同时出现,但对自译的研究却远远不及对翻译研究的规模。尽管如此,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自译研究方面已经初具规模。相比较而言,国内对自译的研究比较
本论文以对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韩两国文坛上崭露头角的女性作家萧红与姜敬爱的小说比较作为研究课题。研究方法上选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法,以萧红的《生死场》和姜敬爱的
随着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口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也日益突显。口译员作为口译活动的中心主体,其作用功不可没。本文以动态对等原则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学家就开始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和语法分析的角度分别对语码转换这一复杂而奇特的语言接触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各自存
当今社会,信息纷繁,媒体是人们获取国内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传播媒体,虽缺乏网络和电视媒体的即时性,但因其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依旧拥有一批有思想、有文化、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众多研究者对第二语言词汇的习得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对第一语言中的词汇语义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位于这两个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