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学家就开始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和语法分析的角度分别对语码转换这一复杂而奇特的语言接触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各自存在缺点。其中,社会语言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有Fishman的语域理论、Gumperz的会话语码转换的六项功能、Myers-Scotton的标记模式,但是,这些理论表明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还很肤浅并不能呈现语码转换的全过程,也没有深入地解析语码转换过程中的语言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其次,在心理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中,两位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是Clyne的触发模式、Giles和他的同事的语言顺应理论都是研究语码转换现象的印证,但是心理语言学家们目前在语码转换研究上还没有提出一个比较成熟的能够对语码转换进行全面解释的理论模型;另外,李伟和Peter Auer也从会话视角对语码转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忽略了心理因素的分析,也难免带有主观色彩;而语法视角下比较有权威的研究是Poplack的自由语素限制和等价约束以及Myers-Scotton的主体语言框架模式,但因其试图用一种语言的结构范式来解析所有的语言的尝试必然导致不同语言间的冲突。这就预示着一种更加综合的和有前途的理论的诞生,即语用学视角的语码转换研究。1999年,Jef Verschueren在其新著《语用学的理解》中提出了“选择-顺应”理论,他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做选择的过程,任何语言现象都可以从语境、语言结构、动态性和意识凸显性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顺应理论从一种崭新的角度研究语言的使用,这无疑为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小说中的语码转换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
本文以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试图从语用学角度研究小说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作者以钱钟书的《围城》,王文思的《此时,彼地》以及台湾著名小说家朱天文的小说集《传说》中的典型例子作为语料对其中的语码转换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以下两个结论:第一,小说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的出现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系统的、有规律的;语码转换作为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和写作技巧,它是塑造性格的有效方法,并且具有以下语用功能:方便功能、身份标志功能、强调或解释功能、调整关系功能、创造幽默功能和回避功能;第二,语码转换主要发生在名词词性范畴。正如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小说中的人物倾向于说名词性的话语。
研究结果表明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语码转换并且启发语言使用者和学习者合理地应用语码转换来达到交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