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食管癌是中国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是食管部位恶性程度最高的亚型,患病率不断上升。食管小细胞癌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其治疗方案主要参考小细胞肺癌,以化疗为主,但并未形成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共识。此前有研究报道提出了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在遗传上具有相似性,但未能解释食管小细胞癌与食管鳞癌在神经内分泌分化,疾病进程,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差异。并且,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至今缺乏特异性的治疗靶点。本研究试图通过集成多组学分析来确定食管小细胞癌潜在的驱动因素,描述分子亚型及其肿瘤微环境的初步特征。方法:我们对46例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配对组织的新鲜冰冻样本或石蜡样本进行了外显子组测序、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部分重要的基因突变、标志性的转录因子进行了 PCR验证和免疫组化验证。对DNA和RNA层面的多组学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包括高频体细胞突变的统计、基因融合和剪切异常分析、基因和信号通路富集等,并与已发表的食管鳞癌、食管腺癌、小细胞肺癌等相关癌种的突变谱进行了比较。结果:我们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中发现TP53(85%)和RB1(98%)存在非常高频率的失活突变。其他的统计学显著意义的驱动基因突变发生在NOTCH1,EP300和FBXW7基因上。RB1基因可以通过通过多种机制发生失活,包括基因组变异,剪接异常和蛋白质完全失去表达。Notch信号通路的多个重要基因也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发生较高频率的突变失活。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转录组特征与小细胞肺癌非常相似,并提出了新的潜在治疗靶标。结论: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基因组改变以抑癌基因TP53和RB1的失活突变为主,具有与小细胞肺癌非常相似的基因突变谱和差异表达特征,但与食管鳞癌的相似度不高。背景: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在多种实体瘤中都有文献报道与患者生存情况有关。但是,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在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预后价值尚无明确报道。方法:本研究是食管鳞癌患者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纳入了 2005年至2008年间468名在我院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病历中记载的术前检查结果,计算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单核-淋巴细胞比率(MLR)。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比较SII和其他临床常用炎症相关因子对总生存(OS)和无病生存期(DFS)的区分能力。基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均与食管鳞癌手术患者的总生存(OS)有相关性,SII,NLR和PLR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对于OS,SII、NLR、PLR三个指标的危险比(HR)、95%置信区间(CI)、P值分别为:SII危险比(HR)=1.604,95%置信区间(CI)1.247-2.063,P<0.001;NLR 的 HR=1.396,95%%CI 1.074-1.815,P=0.013;PLR 的 HR=1.370,95%CI1.067-1.758,P=0.013;对于 DFS,SII 的 HR=1.681,95%CI1.307-2.162,P<0.001;NLR 的 HR=1.376,95%CI 1.059-1.788,P=0.017;PLR 的 HR=1.398,95%CI 1.089-1.794,P=0.009。SII 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NLR,PLR和 MLR(分别为 0.553、0.540、0.532 和 0.521)。结论: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是食管鳞癌外科治疗患者的预后指标,且预后价值略优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和MLR(单核-淋巴细胞比率)。并且,SII在Ⅰ-Ⅱ期/Ⅲ期食管鳞癌手术患者的亚组分析中仍具有预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