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苏打盐碱土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124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针对东北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旱作农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苏打盐碱土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田间调查,确定合理的盐碱地肥沃耕层的各项理化性质指标,并通过田间试验,优化组合耕作方式,定向培育盐碱地肥沃耕层理化指标,协调土壤的水、肥、气、热等状况,以期达到适宜的土壤肥力条件,构建肥沃耕层结构,为作物的增产稳产打下坚实的土壤基础,并为盐碱土的改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内容如下:
  1.调查分析表明,盐碱地作物产量与耕层厚度、土壤总孔隙度以及阳离子交换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耕层固相体积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pH以及全盐量则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碱解氮和速效钾的相关关系不显著,与速效磷则达到了显著相关关系。因此,肥沃耕层土壤的结构指标包括耕层厚度、容重和土壤固相体积;土壤的功能指标包括pH值、全盐量、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速效磷含量。
  2.与免耕(CK)处理相比,各处理的耕层厚度均有所提高,其中深松处理的效果最为显著;其他处理均可降低土壤容重,并降低土壤固相体积,增加土壤孔隙度,从而改善土壤结构,改良效果表现为深松>翻耕>旋耕>免耕。
  3.与免耕(CK)处理相比,各处理的土壤盐分含量及pH均明显降低,盐分平均含量表现为免耕>翻耕>旋耕>深松;各处理的耕层碱化度下降显著,犁底层以下则较为相似,这可能与水分的分布有关。
  4.与免耕(CK)处理相比,各处理均可提高耕层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提高效果为深松>翻耕>旋耕>免耕;其他处理均对玉米产量有一定增加,增产效果为深松>翻耕>旋耕>免耕;从经济效益来看,深松处理具有最高的收益。
  综上,土壤耕作结合改良剂的施用,有利于耕层土壤肥力的提高,使耕层的理化性质得以改善,使土壤结构和功能参数均得到改善,有利于产量提高。因此,土壤耕作措施对于盐碱地改良是十分必要的。从更加经济的角度看,秸秆归行覆盖(即深松)技术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改良技术模式,该技术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功能参数、提高产量和效益,对盐碱地作物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会给杂草可持续治理、食品安全、环境质量等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我国是水稻(Oryza sativa L.)种植大国,秸秆来源广,利用其释放的化感物质控制杂草,能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对化学除草剂的依赖,同时,秸秆还田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  研究以化感水稻PI312777(PI)和非化感水稻Lemont(LE)为材料,分析秸秆还田后化感物质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
学位
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地域广阔和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该区的国土资源对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该区水土流失现象长期存在,影响了该区的环境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本论文采用野外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同时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计算等方法,研究了不同人工种植植被条件下,黄土坡面径流小区的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径流强度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在降雨初期迅速增长,随着降雨时间的延
学位
为阐明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施用在玉米上的农学与环境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基于东北地区两种典型土壤类型开展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主要研究了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不同掺混比例条件下玉米的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生育期内植株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比较了花前花后干物质累积与氮素吸收的比例差异,评估了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平衡与表观损失状况,并深入研究了玉米生育期内NH3挥发与N2O排
学位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农业用水占比大,磷肥利用率低。吉林省西部地区属于半干旱区,区域降水量少、土地干旱。水分、养分亏缺成为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一项高效节水灌溉施肥技术,能够适时供应养分,充分发挥水肥耦合效应,提高磷肥利用率,达到以水促肥、以肥调水的目的。本试验通过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田间试验,探讨不同水磷耦合方式及磷肥不同施用方式对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磷素吸收利
学位
聚磷酸铵肥料作为一种新型磷肥,其具有螯合能力强、缓效性好、吸收利用率高等特点。而目前我国仅有少量聚磷酸铵生产,并且还处于产品研发和完善的阶段,而在农业生产上的实际应用较少,并且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在作物上的施用效果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采用土壤培养实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系统的研究了聚磷酸铵肥料在土壤中的转化情况及在玉米和花生上的施用效果,为其在田间作物上的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
东北黑土作为我国肥力最为丰富的土壤,由于近年来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土壤退化,又因为超量施肥造成了土壤中氮磷大量积累,加剧了土壤面源污染的发生。生物质炭因其对环境友好、可再生、并且具有吸附性等特点成为修复东北黑土的第一选择,但生物质炭的种类繁多,不同的生物质炭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不同。为了弄清生物质炭对黑土肥力的作用,为生物质炭在黑土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稻壳生物质炭、松木生
学位
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硝化抑制剂之一,其作用机理是抑制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的活性,从而降低硝化反应速率。但在不同性质土壤中应用的效果不同,特别是在高有机质含量土壤中有效性较低,目前关于CP在土壤中有效性方面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CP在不同土壤类型应用效果之间对比分析上,而关于CP在土壤中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方面影响有效性的基础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吉林省典型的草甸黑土、
本研究在吉林省西部地区,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以玉米水氮耦合和氮肥施用技术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水氮耦合方式对玉米产量、干物质、玉米氮素吸收积累和利用效率的影响;还探究相同灌溉定额条件下,最佳氮肥施用量。研究结果如下:1.吉林省西部玉米膜下滴灌水氮耦合效应研究  (1)W3N1(灌溉定额250mm,施氮量180kg/hm2)处理产量最高,2018、2019年的产量分别达12703.0k
学位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长期以来,为了提高产量,而长期大量的施用氮磷钾化肥,逐渐导致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相对不足。镁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对玉米的生长及生理生化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镁肥对土壤养分变化、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养分吸收转化的影响,旨在为春玉米生产中养分的合理施用以及养分的优化管理和高效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
学位
生物炭用于土壤改良,因其固有的难降解性而被认为是实现土壤碳封存的有效管理策略。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结构、持水能力和作为全球碳循环的碳汇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机制对揭示施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化学和生化保护机制,提升土壤质量,发挥土壤肥力,评价施生物炭土壤的固碳潜力,认识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C3源(种植大豆)暗棕壤施用C4源(玉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