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裂隙岩体存在于岩石工程、水利工程、石油工程等诸多领域,目前国内外研究以单向流试验耦合居多,本文采用了辐射流研究模型,在试验中通过对垂直压力、裂隙入口水压力和裂隙粗糙程度等不同方案进行研究,在试验基础之上运用数值模拟来验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文在现有的裂隙流理论基础上,结合试验数据和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研究,所做的工作和结论如下: (1)将剪切过程中产生的裂隙面剪切破坏、充填物的形成以及裂隙面破坏作用对水流流动的影响等复杂因素统一在各敏感参数中,从而有利于考虑多个方面不同变化因子来简化计算。 (2)在试验基础之上,根据现有的理论分析方法计算出试验过程中各敏感参数。确定出等效裂隙宽度和等效渗透系数的计算方法、验证广义立方定理在本试验中的适用范围。通过这些敏感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直剪过程中裂隙面的粗糙程度、裂隙水流过流能力、裂隙面渗透性的变化等。得出了裂隙的等效宽度和等效渗透系数对垂直压力和入口压力比较敏感,广义立方定理只能局部适用于试验的剪切过程中,而且需要进一步的修正。 (3)通过对不同位置裂隙水头进行计算分析可得出:越靠近辐射中心,裂隙水头越高,整个裂隙面受到的剪切破坏相对较小;顺剪切方向,裂隙水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4)直剪渗流过程非常复杂,尤其是全粗糙裂隙面剪切破坏过程的耦合随机性非常大。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剪切破坏过程裂隙面的破坏区域进行验证,能直观得到剪切过程中裂隙面破坏范围的变化程度。从全光滑(D1)和全粗糙(D4)裂隙面的计算结果来看:裂隙面的破坏区域随着剪切位移的变化而改变,剪切力最大的位置处破坏越严重,整个裂隙面辐射中心的末端破坏最严重,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比较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