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芬太尼类化合物体外代谢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来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olution_j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芬太尼类物质常被用作海洛因等毒品的增强剂,且正在逐渐替代传统毒品。该类物质致幻作用强大,易于合成且滥用风险极高,是导致合成阿片类物质致死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为满足新形势下芬太尼类物质的监测,了解芬太尼类化合物代谢特点及规律,本课题拟对四种芬太尼类化合物体外代谢特点进行研究,并对β-羟基硫代芬太尼和对-氟丁酰芬太尼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为法医毒理检测提供技术支撑。方法:(1)以四种芬太尼类化合物(α-甲基芬太尼、β-羟基芬太尼、对-氟丁酰芬太尼及β-羟基硫代芬太尼)为研究对象,建立体外大鼠及人肝微粒体孵育体系,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技术,结合保留时间、精确质量数和特征离子碎片对孵育后的代谢产物进行推测,对已有对照品的化合物进行对照验证;比较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之间的代谢差异,推测四种芬太尼类化合物体外代谢途径。(2)建立能够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八种芬太尼类物质(芬太尼、舒芬太尼、阿芬太尼、α-甲基芬太尼、顺式-3-甲基芬太尼、β-羟基芬太尼、β-羟基硫代芬太尼、对-氟丁酰芬太尼)及两种常见芬太尼类物质代谢产物(去甲舒芬太尼、去甲芬太尼)的LC-MS/MS方法且进行全面的方法学验证。(3)将所建立的LC-MS/MS方法用于研究两种新型芬太尼类化合物β-羟基硫代芬太尼、对-氟丁酰芬太尼在静脉给药后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4)考察静脉给予β-羟基硫代芬太尼、对-氟丁酰芬太尼后,两种原型药及β-羟基硫代芬太尼的主要代谢产物去甲芬太尼在大鼠尿液中的经时变化。结果:(1)体外肝微粒体代谢结果表明,对于α-甲基芬太尼,共鉴定出13种(HLM)及18种(RLM)相关代谢产物,HLM中鉴定出的代谢产物均在RLM中被发现;对于β-羟基芬太尼,共鉴定出9种共同的HLM和RLM相关代谢产物;对于对-氟丁酰芬太尼,共鉴定出18种(HLM)和20种(RLM)相关代谢产物,HLM中鉴定出的代谢产物均在RLM中被发现;对于β-羟基硫代芬太尼,共鉴定出5种共同的HLM和RLM相关代谢产物。四种芬太尼类化合物体外代谢涉及的反应类型类似,主要有N-脱烷基化及进一步羟基化、羟基化、双羟基化及加氧开环反应,在HLM和RLM中的主要代谢产物均是通过N-脱烷基化反应生成,两者的体外代谢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α-甲基芬太尼、β-羟基芬太尼及β-羟基硫代芬太尼有共同的主要代谢产物去甲芬太尼。(2)所建立的大鼠血浆生物样品LC-MS/MS检测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灵敏度高、样品前处理方法简便等优点,各分析物的定量下限范围为1-10 pg/m L,其中芬太尼、舒芬太尼、阿芬太尼的定量下限为1 pg/m L,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批内、批间变异小于15%,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稀释效应、稳定性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中9012“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要求。(3)静脉给予SD大鼠20μg/kg的β-羟基硫代芬太尼/对-氟丁酰芬太尼后,大鼠血浆中β-羟基硫代芬太尼和对-氟丁酰芬太尼的AUC0-t分别为217.93±151.3μg/L*min和435.00±151.3μg/L*min;T1/2分别为39.52±6.18 min和95.20±12.41 min;静脉给药后5 min药物浓度分别为6.09±0.68μg/L和10.21±1.94μg/L,β-羟基硫代芬太尼的主要代谢产物去甲芬太尼AUC0-t为203.20±33.03μg/L*min;T1/2为178.00±49.04 min;Cmax为1.05±0.25μg/L,与原型药物β-羟基硫代芬太尼相比,去甲芬太尼的T1/2约为其4倍。(4)静脉给予SD大鼠100μg/kg的β-羟基硫代芬太尼/对-氟丁酰芬太尼后,大鼠尿液中β-羟基硫代芬太尼在60~72 h内尿液中的浓度减少至36.8 pg/m L,对-氟丁酰芬太尼在72~84 h内浓度减少至16.1 pg/m L,β-羟基硫代芬太尼的主要代谢产物去甲芬太尼在156~168 h内还可以检测到溶度为110.0 pg/m L。结论:本课题考察了α-甲基芬太尼、β-羟基芬太尼、对-氟丁酰芬太尼及β-羟基硫代芬太尼在HLM和RLM中的代谢途径,总结四种芬太尼类化合物体外代谢的共同特点,并比较了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体外代谢差异,为体内代谢的研究提供参考。建立同时测定八种芬太尼类物质及两种主要代谢产物的LC-MS/MS方法,为临床药物监测和法医毒理检测提供技术手段。研究β-羟基硫代芬太尼及其代谢产物去甲芬太尼和对-氟丁酰芬太尼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对血浆、尿液中的主要代谢产物进行同时检测可以延长毒理分析的检测窗口。
其他文献
“讙音”是以牛樟芝产品销售为主的台湾保健品优质品牌。论文基于企业“讙音”品牌优化建设项目诉求,以“讙音”牛樟芝保健品品牌构建及销售包装系统化设计研究为主线,通过对自身品牌的发展历史和企业文化研究,深入分析牛樟芝保健品相关概念以及产品生产、消费、市场销售与传达设计现状,构建以品牌及产品包装为核心的视觉形象设计及销售促进的新的体系和方法。该项目通过对国内外市场现状和深入调研、分析、评估及系统思维,制定
学位
上海自近代开埠,西方外资力量的到来为上海带来一批具有独特风貌的建筑类型,吸引了众多游客的游览,石库门民居就是其中的典型。时至今日,这些老建筑经受自然老化和人为破坏,亟需保护。老建筑的现状限制了人们对其本来面目和历史的了解,部分保护措施更限制了人们对老建筑进行近距离了解的机会。而传统的影像和二维画面形式对老建筑的展示方法,完全满足不了人们对老建筑进行深入了解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作者提出用“交互设计”
学位
G-四链体是由富含鸟嘌呤的碱基序列通过Hoogsteen键形成的由两个或以上G-四分体平面堆叠而成的非经典二级结构。G-四链体结构广泛存在于端粒、启动子区、以及编码和非编码的转录组区。G-四链体因其结构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使其具有潜在的生物学价值,并在非生物领域如功能材料,纳米技术方面也有很广阔的应用。因此,设计和发展靶向G-四链体的荧光探针具有重要的意义。围绕“靶向核酸四链体的荧光探针设计及应用研
学位
物联时代,智能硬件产品及其应用场景不断深化发展,产品智能化趋势已成为家电产业变革的新常态。然而目前市场上的速溶机大多功能单一,外观同质化,智能化程度低,对用户的体验感关注甚少,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CUBI用户体验模型对现有速溶机进行软件和硬件端的智能设计研究,以用户为中心构建智能速溶机的软件交互系统,改良产品的外观形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产品调研与定位。从用户体
学位
多环吲哚啉是一种重要的吲哚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中,特别是含有吲哚啉-2-胺骨架的相关杂多环体系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如Tryptanthrin和Indigodole B不仅被证实具有抗病毒HCo V-NL63感染的活性,还是一种潜在的局部使用抗银屑病药物。因此,研究开发一种简单、高效的合成高度功能化的吲哚啉衍生物的方法对于合成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
学位
利用炔烃碳碳三键的亲电性质,实现对羧酸、有机胺等亲核试剂的活性与原位转化,这一官能团转化策略近年来已赢得了有机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炔丙酸酯等贫电子炔烃衍生物为介导活化试剂,发展了新型硼氢化钠直接还原羧酸为伯醇的反应;并通过C-N键活化的方式,构建了一种简洁的羧酸酯化方法。具体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研究了缺电子炔烃与羧酸在吡啶的催化下首先生成活性α-酰基烯醇酯中间体,随后在无Lewis酸的温
学位
Apabetalone是一种有效的BET抑制剂,由Resverlogix公司开发,目前处于III期临床试验,用于冠状动脉综合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并且该药物对多种疾病均具有药理活性。近些年来,BET抑制剂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设计了apabetalone新的汇聚式的合成路线,重点在于合成其关键中间体2-溴-4,6-二甲氧基苯甲酸(15)和4-(2-羟基乙氧基)-3,5-
学位
目 的:探究骨质疏松症与脾肾两脏之间关系,以中医脾肾相关“肾主骨,生髓”“脾主肌肉,四肢”为理论依据,以体外实验从SDF-1/CXCR4信号通路探究中医补肾、健脾中药对大鼠BMSCs及MDSCs分化的影响,观察细胞形态以及SDF-1/CXCR4信号通路中SDF-1、CXCR4、PI3K、BMP-2、肌球蛋白相关因子蛋白及mRNA表达,从而研究补肾、健脾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
学位
目的:通过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观察益糖康对2型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等葡萄糖代谢相关指标、SOD和MDA水平、骨骼肌和肝脏H2O2表达量的影响。通过建立胰岛素抵抗Hep G2细胞模型,检测益糖康含药血清对Hep G2细胞存活率、葡萄糖消耗量以及细胞中AMPK、PGC-1α、SIRT1、FOXO1蛋白和m RNA表达的影响,研究益糖康对2型糖尿病小鼠能量代谢、氧化应激以及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
学位
甲磺酸奥希替尼片是阿斯利康公司研发的第三代口服、不可逆的选择性EGFR突变抑制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为了减少给药次数、减少不良反应以及提升用药安全性,本论文以甲磺酸奥希替尼为囊芯,首次采用凝聚法成功制备了载药微囊,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设计实验结合,得到了较优的制备工艺条件;通过红外光谱鉴定自制载药微囊,并对其进行了外观形貌、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分布、体外释放等质量评价。本文首先建立了囊芯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