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记忆理论视域下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来源 :集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xj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是民族最本质的记忆,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民族,是因为他们有着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记忆体系,这种独特的记忆系统维系着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作为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畲族民间体育文化社会记忆建构问题展开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读和阐释民族文化社会记忆的建构方式和影响因素,旨在为畲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本文立足社会学理论,在社会记忆理论视角下,借鉴学者景军对社会记忆研究取向的界定,以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为逻辑起点,结合口述等实证材料,深入研究其内在的呈现逻辑连接和建构因素,对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阐述,主要如下:首先,通过对社会记忆概念及其应用等理论基础展开梳理,对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两种研究取向进行了解释和界定,提出了社会记忆理论视域下畲族民间体育文化社会记忆建构的问题。其次,论述官方记忆中畲族民间体育文化是如何被建构的,权力、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官方记忆。通过对权力控制下官方记忆展开分析,梳理官方记忆中制度与意识形态、媒体与意识形态等影响官方记忆的几大要素,进而对官方记忆中畲族民间体育文化官方叙事、制度设计和媒体传播等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再者,论述民间记忆中畲族民间体育文化是如何被建构的,仪式、日常生活习俗是如何影响民间记忆。通过对仪式话语控制下民间记忆展开分析,对日常生活习俗中影响民间记忆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等展开梳理,进而归类出民间记忆中畲族民间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即宗教祭祀中的畲族民间体育、日常生活中畲族民间体育和节庆聚会中畲族民间体育。另外,从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互动对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进行解读,分别对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的分化和融合两个过程展开讨论。结合口述对畲族民间体育文化历史演进展开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的分化会导致集体意识的衰落、文化血脉的断裂、社会变革与个体意识的变革,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的融合有利于丰富文化体系、延续文化血脉,以及增强文化自信、建构民族认同。最后,基于社会记忆理论视域下对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展望与思考,认为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的多元融合有助于共同建构畲族民间体育文化社会记忆,从而实现实现族群认同。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试图解决以下问题:作为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海顿所处时代究竟对其音乐创作产生何种影响?海顿的音乐在不同身份下产生了何种变化?作为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海顿的社会身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同时代作曲家中是否具有代表性?造成这种社会身份转变的最根本最深层次原因为何?本论文旨在研究海顿社会身份,全文围绕海顿两个身份:规定性社会身份及自致性社会身份展开,分别论述海顿双重社会身份在其音乐、职业中的体现
为解决卷烟工业企业设备管理精益化、信息化的技术经济管理难题,以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基于SAP系统的技术架构,建立一套完整的设备管理运作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设
目前,氢能源是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在众多能源转化技术中,电解水制氢作为一种高效率、无污染的产氢技术进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电解水制氢由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组成
201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进行了着重强调,预示着社会资本介入公共项目建设与服务市场将全面提速,扩大市场准入,对社会公共
目的:通过观察以补肾养阴法制方的“养精汤”改善肾阴亏虚型畸形精子症患者精子正常形态比例(%)、精子DNA碎片率(Sperm 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精子畸形指数(SDI)、
针对铁路客站应用传统建筑元素表现城市历史文化的现象,作者开始从建筑学角度思考推动两者结合的深层原因。虽然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是建筑设计领域重要创作主题之一,伴随
现代工农业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进步,但也导致大量污染物被排放到水环境中,造成水体污染。合成染料排放到水体中会影响动植物物生长,具有致畸和致癌风险,严重威
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对研发进行充分的投资对企业而言意义重大。但是作为企业创新成果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服务等,只有被客户购买或使用,
仔猪腹泻是一种以新生和幼龄仔猪为主的肠道传染性疾病,在养猪生产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经济效益。C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C,C.perfringens
帕金森症(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世界人口患病率约为0.3%,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成倍升高,是仅次于阿兹海默病症的第2位神经退行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