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承包制下的土地平均化倾向与人多地少的具体区情,导致都江堰市绝大多数农户农地经营规模呈典型的传统分散小规模经营特征,这种经营方式所带来的各种不利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弊端,极大制约了农村的发展。稳妥推进规模经营成为都江堰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研究都江堰市农地规模经营发展对策,对实现该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当前实际,在分析都江堰市农地规模经营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适合农地规模经营的发展模式,进而提出相关的发展路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都江堰市自然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群众基础,5.12地震后经济的快速腾飞和政府给予的制度优惠为农地规模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此背景下,都江堰市抓住灾后重建与城乡统筹土地整理的契机,探索出多种形式的农地规模模式,这些模式的探索构建了多方利益联接机制,使农民在多个环节获利,为农地规模经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但由于该市农地规模经营尚处于形成初期,存在法制不健全,资金需求难度大,农村人力资本薄弱等发展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2)依据相关理论,结合都江堰具体区情,本文提出了都江堰农地规模经营发展模式的总体思路,即以追求土地产出效益为基本目标,以家庭规模化经营为发展重点,多种规模经营形式并存的发展形式。并提出了四种可供选择的具体模式,即“家庭农场—单户经营”、“村企合—集体经营”、“专业合作—联合经营”、“产业带动—企业经营”模式。(3)推进都江堰市的农地规模经营,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户整体素质与基层服务组织建设水平,有效衔接农地规模经营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做好农业的“产销”、“农科”对接工作。此外,应通过法制建设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以及农地规模经营配套措施的完善,促进农地规模经营的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