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探索鄂西南地区典型森林植被的碳汇特征与服务功能,本文以鄂西南地区典型森林植被杉木林、柳杉林和日本落叶松林3种人工林及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种天然林共4种不同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凋落物收集、分解实验、土壤呼吸测定及养分含量测定等方法,分析4种不同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含碳率、碳储量和土壤呼吸速率等特征及分配格局,探讨碳在不同层次(乔、灌、草、凋落物和土壤)与不同器官(干、枝、叶、果和
【基金项目】
:
湖北省教育厅2019年科学研究计划中青年人才项目(Q201919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索鄂西南地区典型森林植被的碳汇特征与服务功能,本文以鄂西南地区典型森林植被杉木林、柳杉林和日本落叶松林3种人工林及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种天然林共4种不同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凋落物收集、分解实验、土壤呼吸测定及养分含量测定等方法,分析4种不同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含碳率、碳储量和土壤呼吸速率等特征及分配格局,探讨碳在不同层次(乔、灌、草、凋落物和土壤)与不同器官(干、枝、叶、果和地上、地下部分)之间的储量分配策略与迁移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种森林类型生物量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群落总生物量大小依次为柳杉林(420.975 t/ha)、天然林(213.975 t/ha)、杉木林(153.275 t/ha)、日本落叶松林(87.1 t/ha),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生物量及其分配呈现出与总生物量一致的变化规律,柳杉林乔木层、灌木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最高,分别为382.5 t/ha、0.275 t/ha和22.55 t/ha,杉木林草本层生物量最高,为5.85 t/ha。(2)4种森林类型之间含碳率、碳储量有显著差异,且在不同层次不同器官中均有明显不同。柳杉林总碳储量、乔木层、灌木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均为最高,分别为271.1 t/ha、164.675 t/ha、0.125 t/ha和8.475 t/ha,日本落叶松林乔木层碳储量最低,为27.175 t/ha,杉木林草本层碳储量最大,为2.075 t/ha,杉木林凋落物层碳储量最小,为5.95 t/ha,灌木层和草本层含碳率、碳储量除天然林含碳率为地下部分大于地上部分外,均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凋落物不同分解层碳储量各有差异,总碳储量大小次序则均表现为半分解层>未分解层>全分解层。杉木林和柳杉林土壤取样深度为70 cm,日本落叶松林土壤取样深度为50cm,天然林土壤取样深度为40 cm。土壤深度对土壤容重、土壤含碳率和碳储量的影响大于不同群落之间的差异,土壤容重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土壤含碳率和碳储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4个群落的土壤层碳储量大小依次为天然林(110.475 t/ha)、杉木林(106.275 t/ha)、日本落叶松林(98.05 t/ha)、柳杉林(95.65 t/ha)。(3)4种森林类型中,碳迁移特征及差异受时间影响明显。日本落叶松林和天然林“植被-凋落物”碳迁移均在9-11月出现最高峰值,柳杉林和杉木林则出现两个峰值,柳杉林分别为3-5月和9-11月,杉木分别为1-3月和8-10月。“凋落物-土壤”迁移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由其增加的趋势线可以看出增加的速度加快,但不同森林类型的迁移速率有明显的月际差异,柳杉林迁移量最多的是6-10月,明显高于其他3种群落,日本落叶松林是10-12月,杉木林2-4月迁移量最小,且明显低于其他3种类型,凋落物分解含碳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规律,最高值出现在放置样品2至3个月后。杉木林、天然林及柳杉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在6月至次年1月逐渐降低,柳杉林的土壤呼吸速率波动较大,除日本落叶松林外,土壤总呼吸速率最大的均为8月份,最低的是次年1月份。
其他文献
从五四时期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直至两次国内革命,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鲁迅在文化领域一直起着先驱作用。其间,他遭遇了革命的苦闷,产生了自我怀疑。在各种文艺思潮和革命文艺论争的冲击下,他翻译、学习外国革命文艺理论,通过“扬弃”,最终形成了其独特的革命文艺思想。从1918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各文学团体就无产阶级文学展开论争时,鲁迅就在不断的学习中探索、形成、完善其革命文艺思想。在这个过程中,鲁
将STEAM理念融入小学数学,开展项目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身体、认知、情感态度全面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设计缺乏教学环节的系统性、关联性,教学实施注重静态知识讲授,忽视情景性、探究性的实际问题,从"创设问题情景、明确任务、设计方案及优化、创作作品、展示成果"5个教学环节出发,初步建构了STEAM理念下的项目流程,并以"密铺"为案例设计应用,探索STEAM教育
将纳米材料引入到滴定分析法中,利用柠檬酸钠还原氯金酸法制备了带负电荷的纳米金,然后,以纳米金为吸附指示剂,利用纳米金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来确定滴定终点,从而建立了检测氯离子的新型法扬司法。研究表明,该方法在毫摩尔级可准确测定氯离子,并且废液可通过配位反应、沉淀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将金和银回收再利用,从而降低成本并减少污染。通过本实验的实践,使学生接触到学科的前沿领域,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是我国从日本引入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在全国各地广泛引种,其生长过程中容易遭受多种虫害侵袭。已有研究表明,外源茉莉酸及茉莉酸甲酯处理来诱导日本落叶松针内多种防御蛋白活性的增强,以此提高植物对虫害的抗性。为了探求对日本落叶松有效且环保的防治措施,保证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于恩施建始长岭岗林场选取2年生日本落叶松幼苗,通过不同浓度梯度的外源茉莉酸及茉莉酸甲
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作为一种优良树种在鄂西地区应用于各项造林工程,其引种栽植范围广、面积大,但是长期以来虫害肆虐,严重危害森林资源。为保护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良好生态,维护林业持续发展,急需环境友好的虫害防治措施。植物诱导抗虫性是一种防御机制,可有效控制害虫为害。植物叶内两类主要防御性酶和保护性酶分别是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nlanine ammonia-lyase,P
目的:运用肩关节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urce Imaging,MRI)对喙突下撞击综合征(Subcoracoid impingement syndrome,CIS)肩胛下肌损伤患者的喙突下间隙相关指标喙肱距离(coracoid-humeral distance,CHD)及喙突指数(coracoid index,CI),比较CIS肩胛下肌损伤患者的CHD、CI较正常肩关节有无统计学差
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大规模“退耕还林”等生态政策的实施背景下,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取得了良好成效。然而,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性质的演变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明晰,相关研究对喀斯特地区政策生态环境、水土防止及政策实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鄂西南喀斯特不同植被类型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岩性及环境因子影响下土壤性质的控制性因素,解析植被恢复背景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树干挺直,树冠呈伞形,是良好的景观树种与用材树种,且多年来野生鹅掌楸人为砍伐严重,数量逐渐减少。此外,鹅掌楸具有特殊的生殖特性,其种球空瘪率高,种子发芽率低,致使天然更新困难,天然鹅掌楸分布范围逐渐缩小,野生鹅掌楸资源日益减少。鉴于此,本文以鄂西南鹅掌楸天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鹅掌楸天然林群落林分非空间结构(包括物
芽休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现象,是植物对季节或环境变化的生物学适应性。对物种的保存、繁衍及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芽休眠受到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和内源激素、酶活性等生理因素的影响。莼菜冬芽形成与温度、水分有关,但冬芽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具体影响因素、形态结构变化等生理机制如何?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莼菜冬芽为试验材料,研究冬芽形成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了冬芽未形成时
目的:薇菜是一种重要的林副特产和药食同源食物,具有较高的经济运用价值,目前对薇菜的利用多是做成薇菜干供人们当作菜肴食用,对其药用价值和功能性成分的探索不够深入。故本课题主要对来自于恩施地区特产薇菜中功能成分多糖进行研究,分析薇菜多糖的初步结构特征、抗氧化活性及抗氧化稳定性,并建立时间温度动力学方程。方法:采用热水提取乙醇醇沉方法提取薇菜多糖并进行分级醇沉,采用苯酚-硫酸法、刚果红实验、紫外光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