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金融产品及衍生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的计量属性,而且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单纯的历史成本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双重计量模式是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这意味着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运用空间加大。在国际趋同的背景下,2006年我国的会计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目前,财政部发布的39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有18个不同程度的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2009年6月,我国财政部会计司对外发布“关于征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项目意见”的函。2012年5月,我国财政部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X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2014年1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明确规范了除存货、资产减值、股份支付业务和租赁业务的相关计量和披露外的其他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该准则将于2014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导致公允价值的运用在实务中存在诸多问题,利用公允价值操控利润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2012年金融街控股盈利22亿元,其中公允价值浮盈占三成业绩;中兴通讯利用固定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产生高额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扭亏;2013年金地集团利用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由此产生的浮盈占当年净利润的77.38%。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缩小盈余管理的空间,然而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较晚。财政部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于2008年5月共同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0年4月颁布了《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18项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这两项共同构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鉴于其建立的时间较晚且发展仍不完善,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能否有效抑制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仍未可知。因此,本文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为背景,搜集2009-2012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分析公允价值运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同内部控制水平下,公允价值运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有何差异。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监管者进一步了解公允价值运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为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提供借鉴,从而规范公允价值的运用。本文一共分为六章,各章的内容及结构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一是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二是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三是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本章主要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总体构架,为下文做好铺垫。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对核心概念的内涵进行梳理,包括公允价值、盈余管理和内部控制;其次,对公允价值和盈余管理、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以及公允价值、盈余管理、内部控制三者间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文献进行评述,以期对下文的分析提供经验依据。第三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先分别对公允价值运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内部控制和公允价值运用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的内部控制水平下,公允价值运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四章:实证研究设计。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为下一章节的实证分析打下基础。一是介绍本文的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二是阐述盈余管理的衡量和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三是本文的模型设定和变量设计。第五章:实证分析和研究结论。本章为论文的核心章节,首先,采用实证分析的方式研究公允价值运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再按照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对数据进行分组,研究不同内部控制水平下,公允价值运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接着进行稳健性检验,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一步检验回归结果。最后总结研究结论。第六章:政策建议及未来展望。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同时指出本文的局限性和不足,并对进一步的研究进行展望。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研究首先证明了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具体来说:上司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与投资收益、资产减值损失和营业外收入显著正相关,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盈余管理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由于我国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和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上市公司在确认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资产减值损失方面,为管理层提供了一定的盈余管理空间。(2)内部控制水平不同,公允价值运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存在差异首先,本文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内部控制缺陷会放纵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从而导致较高的盈余管理水平。其次,考虑内部控制后,通过研究公允价值运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发现:不同内部控制水平下,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偏好不同。具体表现为: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其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对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进行很好的规范,其资产减值损失与盈余管理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还不健全,无法对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相关的交易和事项进行较好的规范,这两项仍对盈余管理具有显著影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与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正相关,同时,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与盈余管理水平虽仍具有正相关关系,但失去了显著性。这表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选择资产减值损失作为其盈余管理手段。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从一个新角度入手,补充我国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研究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公允价值和盈余管理的文献很多,但却鲜有从内部控制的视角讨论公允价值运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然而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盈余管理。但由于我国目前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规范仍不完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抑制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尚待研究。本文通过对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和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的分组,进一步分析公允价值运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可以补充该方面研究的不足。(2)补充运用具体会计科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现有文献中通过多个具体会计科目分析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并不多,大多数是基于公允价值运用中的一个点来分析,例如:单独分析资产减值损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这意味着这方面的研究前景还是比较广阔的。本文通过将公允价值的运用具化到四个典型的会计科目,有助于补充此方面研究。此外,这有助于准则制定者了解涉及公允价值运用的哪些科目的规范较好,而哪些科目更容易沦为管理层盈余管理的手段。换而言之,使监管者更清晰地了解哪些准则具有一定成效,哪些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从而促使其有针对性地完善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进一步规范公允价值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