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臭氧作为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生态环境以及动植物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带来的不仅只有社会的进步,还有环境的污染,其中大气污染较为直接的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臭氧作为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参与物质和生成物质,在大气中的含量早已严重超标,是大气环境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十八大”以来,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李克强总理还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了“蓝天保卫战”的口号。因此,掌握臭氧在大气中的浓度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影响规模,有利于有关部门做出正确的应对和防范机制,同时,有利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于地面数据监测,遥感卫星监测能够在连续的时间尺度上获得更大区域空间的数据,便于开展大范围内相关指标的分析研究。本文以全国为研究区域,利用搭载于Aura卫星上的OMI传感器所反馈的OMIO3监测数据,通过HDF-View、ArcGIS、Origin等软件和VB程序对2010-2018年间的臭氧遥感数据进行筛选、处理、计算并成图,再结合对应年份的NDVI植被指数、气温、降水和多种人类活动影响因素作出相关性分析评价,同时将全国大体分为三个区域,研究了各区域臭氧总量浓度月、季、年的变化特征。通过研究发现,空间上2010-2018年间年全国臭氧总量浓度总体呈现随纬度上升而增大的态势,且从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以秦岭淮河为界,可分为高、低臭氧浓度区;9年平均最大值为360.678DU,最小值为260.649DU,东三省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臭氧总量浓度常年较高,西藏西南部和云南西南部臭氧浓度常年较低;春季臭氧浓度等级分布最多,是唯一出现高值区的季节,秋季浓度等级数量最少;总体上半年臭氧浓度比下半年更高,浓度变化更加明显。时间变化方面,9年间全国臭氧总量浓度值变化总体下降,但幅度很小,2011年平均浓度最高,2016年最低;季节方面,臭氧浓度值从大到小为春、夏、冬、秋;月变化方面,全年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月和12月。不同区域间臭氧浓度变化分析显示,月均变化方面臭氧浓度北方>南方>青藏,其中青藏地区年内月均差异最大,南方变化最为平稳;季节方面,四季臭氧浓度最高的季节均为春季,这是三个区域的共同点,而青藏地区是季节变化最明显的地区;年变化中,年均最高值均出现在2010年,北方地区年均最高、最低和均值间差距最为明显。影响因素分析中,气温和降水月均值与我国近9年臭氧浓度均值之间都呈现出正、负相关性并存,正相关略强的状态,且其影响与地形、纬度和季风环流等相关;植被指数NDVI与臭氧月均浓度的空间相关性总体负相关所占面积较大,其中西北地区正相关较强,与人类影响较弱、气候干旱植被覆盖少、高紫外线强烈有关。人为影响因素方面,与全国臭氧浓度有较强正相关的影响因子有SO2和NO2排放量,以及石油消费总量增长率,负相关较强的有人口自然增长率、民用车拥有量增长量和热水供热能力,剩余的13种人为因素中,正负相关性相对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