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定义的灵活网络动态接入技术研究

来源 :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覆盖范围的无线通信系统通常采用结构化的蜂窝网络架构,并且蜂窝网络大部分通信负荷都由基站来实现。随着无线通信设备数量以及所需通信流量的爆炸式激增,这种结构化的网络架构突显出覆盖范围不均匀和灵活性能差等问题。为此我们研究一种软件定义的、灵活网络的动态架构和接入策略。所研究的异构网络包含宏基站、虚拟节点、中心控制功能实体和大量移动设备等。这里动态接入的含义是,在一种中心控制策略下,软件定义的网络可以根据移动设备的位置来动态地选择相应的基站或虚拟节点,以此来平衡小区的负载,提高异构网络的负荷卸载性能。动态的蜂窝网络是一种具有高系统容量和快速变化资源管理的网络,它是面向5G网络的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  本文先概述了蜂窝网络以及现如今移动发展的挑战,接着叙述了LTE到5G的演进以及5G所包含的多种技术,如MIMO、毫米波通信、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SDN)等等。然后对各种网络架构技术进行概述。针对小小区架构,研究一种含有软件定义网络思想的无线异构网络负荷卸载。这里虚拟节点是一种低功耗的、面向更小区域覆盖范围的虚拟基站。与小小区基站的部署比较,这些虚拟基站的部署更密集,并且其接入可以根据用户设备移动性来重新配置。通过这一动态接入策略,可以显著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整体效率。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该半结构化的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本论文接着评估了在新型网络中应用的毫米波通信,这里仅仅虚拟节点采用低功耗的毫米波通信技术,并且虚拟节点需要基于SDN/NFV(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框架技术。仿真结果显示,引入毫米波段使得总的无线射频资源增加。与3GHz以下的载波相比,毫米波的波长短,相对而言路径损耗大。最后对本小节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其他文献
近年来,无线通信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以及移动终端数目爆发式的增长,使得用户愈发迫切需求数据的高速稳定传输。为了容纳更多的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无线通信对系统的吞
在无线移动Ad hoc网络(MANET)中,节点是可以动的,自动连接并且彼此可以在没有基站的支持下进行通信。通常,这种网络的拓扑结构会随着节点的移动而发生改变,不断地断开和重新
随着无线网络与移动通信和因特网的不断互联,无线通信网络将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研究领域。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实现全球无缝隙覆盖通信和多媒体数据传输业务,是通信技术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与产业的飞速发展,通信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了能耗过高等严重问题。电量需求的增加提高了通信网络的运营成本
本论文重点对车路协同通信系统的底层协议IEEE802.11p及其信道模型和信道估计算法进行了研究。   论文在简述WAVE/DSRC体系架构的基础上,对车路协同通信系统的底层协议进行
软件接收机技术使得接收机可以建立灵活可变的开放式体系结构,并允许动态选择不同的模块参数,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而应用此技术第一
随着数据采集技术的高速发展,采集到的数据维数激增,需进行维数约简后才能应用于各种后续操作。传统的维数约简方法未考虑到数据集的类不平衡和误分类代价不等的特点,直接将该方
随着视频类应用的普及,大容量传输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尽管网络带宽已经达到10GE之多,但仍无法完全满足高清视频对带宽的需求。事实上,即使在很低的帧率和很小的视频分表率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