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及景观破碎化时空格局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qing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滇西北三江并流和滇藏公路北段沿线20km缓冲带作为研究区域,将土地利用/覆盖与地形因素相结合,分别探讨了2005年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及其空间格局、1989~2005年滇藏公路北段沿线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滇藏公路北段沿线景观破碎化的时空格局,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2005年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域的土地利用骷现状及其空间格局a)研究区内各地类用地面积占据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情况为:针叶林(32.90%)、河谷干旱灌丛(15.25%)、旱地(13.80%)、针阔混交林(9.70%)、阔叶林(9.57%)、冰雪(6.32%)、草地(5.12%)、水田(2.98%)、高山灌丛(1.88%)、湿地(1.12%)、建设用地(0.86%)、未利用地(0.50%);   b)研究区内各土地类型在海拔上的格局是: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着湿地(36-3000m)、水田(1000-2800m)、建设用地(1000-3400m)、旱地(1000-3400m)、河谷干旱灌丛(1000-3800m)、阔叶林(1400-3800m)、针阔混交林(1600-4000m)、针叶林(1800-4200m)、草地(2200-4600m)、高山灌丛(3400-4600m)、未利用地(1600-5000m)和冰雪(3000-6387m);   c)研究区内建设用地、水田、旱地、草地和湿地集中分布在坡度20°以下地区,除此之外的土地类型均呈现中等坡度(20-60°)地区面积最大的特点;   2)1989~2005年滇藏公路北段沿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格局a)研究时段内,各地类的变化情况分别为:钟叶林(-1.58%)、河谷干旱灌丛(0.15%)、旱地(2.86%)、针阔混交林(0.40%)、阔叶林(-0.51%)、冰(-3.72%)、草地(0.41%)、水田(-0.23%)、高山灌丛(0.88%)、湿地(0.19%)、建设用地(1.02%)、未利用地(0.15%):   b)研究时段内,区域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的驱动机制如下:   I.河谷干旱灌丛向建设用地的转变主要受温度、坡度、村道和村道的变化所驱动,其驱动贡献率分别为13.32%、19.29%、22.47%和11.17%;   ii.河谷干旱灌丛向农业用地(水田和旱地)转变主要受温度、二级河流、村庄和村庄的变化所驱动,其驱动贡献率分别为13.77%、15.50%、16.66%和12.53%;   iii.河谷干旱灌丛变成林地(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主要受村庄的变化所驱动,其驱动贡献率为83.28%;   iv.农业用地被建设用地所侵占主要受温度和坡度所驱动,其驱动贡献率分别为46.14%和37.24%;   v.农业用地转化为林地主要受海拔、温度、坡度和降水所驱动,其驱动贡献率分别为31.99%、19.45%、16.18%和9.36%;   vi.农业用地退化为河谷干旱灌丛主要受温度、二级河流和村庄所驱动,其驱动贡献率分别为26.64%、22.79%和37.68%;   vii.建设用地转化为农业用地主要受国道、村道和村道的变化所驱动,其驱动贡献率分别为28.27%、24.56%和41.73%;   viii.林地退化为河谷干旱灌丛主要受降水、五级河流、村庄、村庄的变化和国道的变化所驱动,其驱动贡献率分别为19.00%、14.96%、11.78%、11.29%和10.31%;   ix.林地向农业用地的转换主要受一级河流、三级河流、县乡道、省道的变化和县乡道的变化所驱动,其驱动贡献率分别为11.79%、17.12%、20.94%、19.51%和11.69%。   3)1989~2005年滇藏公路北段沿线景观破碎化的时空格局a)研究时段内,在景观水平上,区域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有所加深;在类型水平上河谷干旱灌丛、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建设用地的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旱地和水田的破碎化程度有所减弱,而草地、高山灌丛、冰雪、未利用地和湿地的破碎化程度变化不明显;   b)两个时段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均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减小,并且在海拔3000m以下和海拔3000m以上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分别有所减弱和有所加深;   c)两个时段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均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在坡度20°以下和坡度20°以上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分别有所减弱和有所加深;   d)两个时段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均在平坦地区较小,在南面地区最大,以及研究时段内区域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平坦地区变化不大、在北、东、西面有所加深和南面有所弱化。
其他文献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等地球系统的其他圈层有着紧密联系。植被在生物圈中扮演着调节能量平衡和物质交换的重要角色,尤其在维持生态系
世界正在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电信网、计算机网和Internet网正在爆炸性地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迫在眉睫。光纤通信由于其容量大、传输距离远、节省资源、抗干扰、抗辐射
该文以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高ε微波介质陶瓷及器件的研制(合同号:重大0206)为依托,在采用径向模式匹配法对非均匀介质加载圆柱形谐振腔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
该文研究了不同含量改性添加剂SbO掺杂对二元系Pb(Zr,Ti)O(PZT)陶瓷微观结构及压电性能的影响.用该优选材料制作的双波节支撑压电风扇样机在220V、50Hz电源下正常工作累计运
土壤Cd污染是当今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的发展。土壤Cd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相比于其它修复措施具有经济、清洁、不破坏土壤结构等优点,已成为Cd污
学位
光纤通信网络是现代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仅通过对标准光纤的物理改善并不能完全满足对光纤通信网络的容量、速率的巨大需求。为了实现传统光网络到未来光网络的衔接过渡以
微波滤波器在微波中继通信系统、微波卫星通信系统、以及电子对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实现微波滤波器的分布传输线形式有多种,例如微带传输线(准TEM传输线)、波导、腔体(主模TE
论文报告了博士后期间进行的两方面研究工作:一、40G SDH(STM-256)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关键ASIC开发;二、高强度加密引擎研究.第一方面的工作属于通信专用集成电路开发领域,研
随着微电子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主流的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基于电荷存储的Flash存储器遭遇到了抗疲劳特性差、访问速度慢和操作电压高的严重问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其特
该论文主要论述的是智能光网络控制平面中的多个关键问题,包括智能光网络的定义和功能结构、自动发现技术、链路状态信息分发、路由和波长分配算法、考虑业务生存性的网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