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县水稻主要害虫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foryo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稻飞虱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为主的水稻害虫对水稻的高产、高效、优质、安全产生着制约作用,掌握其发生特征与规律,才能有效降低害虫对水稻的为害程度,从而为水稻的高产、优质提供保障。本文在主要调查了解2000~2016年绩溪县水稻主要害虫发生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其发生规律与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绩溪县水稻主要害虫发生趋势。稻飞虱迁入早、频次高,对水稻危害大,治理难度高。据统计,2000~2016年5月至9月间,绩溪县稻飞虱出现时间依次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褐飞虱Nilaparuata lugens,始见期在波动中均有提前趋势,且近几年发生量均有下降趋势;灰飞虱为本地虫源,发生最早,一般为害分蘖期,白背飞虱主要为害分蘖期至孕穗期,褐飞虱主要为害孕穗期至灌浆期。2000~2013年稻飞虱在分蘖期发生量大多低于灌浆期,而2014~2016年反之,分蘖期发生量高于灌浆期。稻纵卷叶螟同样作为迁飞性害虫,与稻飞虱一样受气流、天气等因素影响,具有迁入峰次多、预防难度大等特点,同时具有迁入早,发生重,迁入晚,发生稍轻的规律。大发生年主要集中在2011年之前,2012年之后有效虫量有递减趋势,尤其是2013~2016年四年间,平均有效虫量递减53%。二化螟的始见期波动不大,有88%的年份在5月1日至11日间,但2010年以后提前趋势较为明显,尤其是2016年提前到历年最早;并且近年有大发生趋势。2010年平均幼虫量为714头/667m~2,2011年突增至其3.1倍;2013~2016年,每年日均幼虫量1665头/667m~2,比发生量趋势平稳的2000~2006年7年间平均数增加48%,差异显著;但近四年幼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平均每667m~2幼虫量在[1590,1770]区间浮动。2000~2010年在水稻分蘖期与孕穗期二化螟发生量差异都不大,且分蘖期大都低于孕穗期,而2011~2016年,二化螟发生量显著升高,且分蘖期高于孕穗期。2.绩溪县水稻主要害虫发生原因。绩溪县属于皖南山区,春季温暖湿润,5~6月进行水稻移栽,为二化螟的发生提供适宜环境;湿度大、梅雨季节持续时间长,尤其是6~8月阵雨、大到暴雨与强对流天气较为频繁,有利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大量、高频次迁入。境内水稻主要是以Y两优系列为主的两系品种,种类较为单一,为害期水稻生长茂密、害虫食料丰富等原因都为主要水稻害虫的发生提供便利条件。3.绩溪县水稻主要害虫防治技术。根据2000~2016年的多年发生资料的研究分析,绩溪县主要水稻害虫发生时期是在中稻的分蘖期、孕穗期与灌浆期。两迁害虫主发代为四(2)、五(3)、六(4),四(2)代稻飞虱以白背飞虱为主,五(3)代主要是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的混合为害,六(4)代以褐飞虱为主,稻纵卷叶螟在这三代均有爆发可能,所以要注意大风、大至暴雨过后虫量的动态,及时进行防治。稻飞虱的防治适期是2、3龄若虫始盛期,稻纵卷叶螟的防治适期是2龄幼虫高峰期。由于二化螟一般在当地以幼虫越冬,每年发生较早,主要为害代为1~3代,而绩溪水稻5~6月移栽,一代二化螟发蛾高峰期在5月12~17日,卵孵高峰期在5月21~25日,所以防治二化螟最好是在秧田移栽前3~4天用药,确保带药移栽,同时兼治其他害虫。此外,也可以推广使用鳞翅目螟蛾科害虫专用干式诱捕器,利用物联网技术将诱捕器的诱捕信息分析发至操作平台上,并及时作出相应对策。
其他文献
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分支,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其理论研究正处在不断扩充完善的阶段。这其中,项目管理、进度管理、风险管理、WBS方法、ER
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是一种高压、大电流的电力半导体器件,在大功率领域已得到广泛使用。但由于IGCT的关断需要借助很强的电流脉冲来控制,导致其门极驱动电路很复杂。为
通过对关键层位冻结壁变形及井壁内、外力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做到提前预测,合理调整施工参数,及时采取套壁措施,防止外壁被压坏,确保了陈蛮庄矿井巨厚表土层冻结法凿井的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