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在左心衰竭患者中较为常见,多见于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 EF)患者中。对于左心相关性心功能不全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目前不推荐用PH特异性治疗,针对性的心衰治疗依然是目前的治疗方法。沙库巴曲缬沙坦是治疗心衰的新药,也是全球首个血管紧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在左心衰竭患者中较为常见,多见于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 EF)患者中。对于左心相关性心功能不全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目前不推荐用PH特异性治疗,针对性的心衰治疗依然是目前的治疗方法。沙库巴曲缬沙坦是治疗心衰的新药,也是全球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类药物,可降低心衰患者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目前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左心相关性心功能不全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尚不明确。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左心相关性心功能不全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治疗此类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心血管内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左心相关性心功能不全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80例。根据给药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入院后常规抗心衰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从小剂量2.5 mg开始,2次/天,剂量依据患者血压及身体耐受程度,逐渐滴定至常用维持量(10 mg 2次/天);观察组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从小剂量25 mg开始,2次/天,剂量依据患者血压及身体耐受程度,每2至4周调整剂量,逐渐滴定至目标推荐剂量(200 mg 2次/天)。持续观察6个月后,比较两组世界卫生组织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ulmonary hypertension function classification,WHO-FC)改善情况、6min步行试验(6-minute walk test,6-MWD)、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igh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RVED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三尖瓣反流速率(tricuspid regurgitation rate,TRV))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依那普利组和沙库巴曲缬沙坦组的基线资料,以及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WHO-FC分级改善方面,沙库巴曲缬沙坦组WHO-FC分级改善情况优于依那普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依那普利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PASP、TRV值均下降,且沙库巴曲缬沙坦组上述指标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降低肺动脉压力的同时,三尖瓣反流速率也随之下降,且优于依那普利组。4.治疗后两组患者LVEDD、RVEDD值均下降,LVEF升高,且沙库巴曲缬沙坦组上述指标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改善左心相关性心功能不全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心室重构优于依那普利。5.治疗后两组6-MWD均较前增加、NT-pro BNP均较前下降,且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差值显著高于依那普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有效改善左心相关性心功能不全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运动耐量,且较依那普利临床疗效显著。6.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有效降低左心相关性心功能不全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动脉压力,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室重构及远期预后,且相对安全。
其他文献
背景肝硬化患者常发生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胃肠道是其最常累及的肝外器官,常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一系列症状,这与SIBO本身引起的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有着相似的临床表现。目前有较多研究[1-5]表明SIBO在肝性脑病、内毒素血症等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关SIBO是否参与肝硬化胃肠道症状的发生,
背景矽肺是吸入结晶SiO2颗粒导致的以肺间质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目前矽肺纤维化发病具体机制不清,研究发现矽肺纤维化中存在细胞糖脂代谢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α-硫辛酸(α-lipoic acid,ALA)是能量生成中关键酶的辅酶,能够调控线粒体能量生成,其在线粒体合成并通过抗氧化作用保护线粒体。因此,研究硫辛酸在矽肺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及调节线粒体能量代谢的机制,将为矽肺纤维化的防治提供依据。目的
背景我国农村地区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负担正在不断加剧,死亡率超过了城市地区,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大量研究报道了肠道菌群与CHD的密切关联,肠道菌群干预被认为是CHD预防与治疗的新契机。然而,肠道微生物群作为一个动态演变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强烈的地域异质性,揭示农村地区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河南省新乡县农村居民CHD流
背景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慢性病中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其发病机制不明,临床防治效果欠佳,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CHF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涉及许多基因、蛋白及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过程,这可能阻碍CHF的临床防治效果。近年来,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 coding RNA,Lnc RNA)已成为防治多种疾病的研究热点。一些
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居全球死亡原因第3位[1]。COPD被认为是老年性疾病,在≥60岁群体中,发生率17.5%[2]。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病死率和死因的最新预测显示,COPD患病率在未来40年将继续上升,至2060年死于慢阻肺及相关疾病者超过每年540万人[3]。由于该病易反复发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
背景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例如危及生命的扭转性心律失常(torsade de pointes,Td P),在药物开发的早期阶段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体外h ERG阻断试验,或最近的多通道阻断试验,可有效地预测药物诱导的心脏毒性。然而,亚细胞或细胞水平的实验或计算研究在预测组织水平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事件以及研究这些事件背后的机制可能是不够的。此外,浦肯野心肌组织(Purkinje ventricu
背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死亡率较高。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为STEMI患者开辟快速通道,缩短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患者的再灌注时间,对STEMI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
背景冠心病目前是危害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其中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急危重症是导致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早期预测冠心病急危重症尤为重要。以年龄/EF比值为核心要素的ACEF评分及其衍生评分已被用于临床预测冠心病预后,且准确性与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无明显差异。年龄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EF值是反应心脏射血功能的重要参数,但年龄/EF比值与冠心病急危重症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明确年龄/
背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早期诊断冠心病,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至关重要。外周血管粥样硬化病变的情况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临床上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且固定,因此常用来观察和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既往研究表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斑块形成能够反映冠心病的存在和病变情况。但豫
背景心房颤动是一种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心房不协调活动为特征,导致心房机械和电功能紊乱。它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为一般人群的0.4%,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超过95%的房颤患者年龄大于60岁。80岁的患病率约为10%。40岁的人一生中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约为25%。已有研究证明房颤与左房增大有关,而左房增大既是心律失常的原因又是后果,且房颤的并发症也与左房的增大有关。进一步分析研究不同病因房颤患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