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很多研究显示起搏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它与房颤发生率、血栓发生率、死亡率、心功能的恶化、生活质量等相关。以往研究多认为DDD起搏模式优于VVI起搏模式,因为它能降低房颤发生率、血栓发生率、心功能恶化、死亡率等。然而近几年很多大型的临床试验显示DDD起搏模式较VVI起搏模式在房颤发生率,血栓发生率,死亡率,心衰再住院率等方面并没有显示很大的优越性,这可能是由于不必要的右室起搏造成的,DDD起搏模式下心室起搏比例高于VVI起搏模式。因此,DDD起搏模式与VVI起搏模式相比到底哪一种起搏模式更好?目前仍然没有定论。目的:比较VVI和DDD起搏模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选择合理的起搏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我院1991年1月至2003年1月确诊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并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116例,其中DDD:57例(SSS 36例);VVI:59例(SSS 18例)。随访内容包括:症状、体征、心脏超声、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起搏器程控及心功能的分级(NYHA)等。观察指标:房颤、血栓事件、心腔大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内径、右室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EF值)。结果:DDD和VVI组分别随访97.2±27.4,106.6±44.0个月。(1)血栓发生率VVI组明显高于DDD组(17.9% vs 5.5%,P<0.05)。(2)房颤的发生率VVI组较DDD组高(22.7% vs 5.4%,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3)死亡率VVI组为11.9%,DDD组为10.5%,无统计学意义。(4)DDD组末次随访与起搏器植入时相比左房内径明显增大(末次随访时左房内径:36.9±4.9mm;起搏器植入时左房内径:34.7±4.8mm,p=0.031),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右室内径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VVI组左房内径(末次随访时左房内径:44.5±12.1mm;起搏器植入时左房内径:38.6±11.9mm,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末次随访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53.1±10.6mm;起搏器植入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0.4±8.8mm,P<0.05)均明显增加;而右室内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VVI组末次随访与起搏器植入时的心腔变化的差值与DDD组末次随访与起搏器植入时的差值相比较:左室舒张末期内径(DDD组末次随访与起搏器植入时的差值:-0.4±5.6mm;VVI组末次随访与起搏器植入时的差值:2.6±6.1mm,P=0.046)、左房内径(DDD组末次随访与起搏器植入时的差值2.3±6.3mm;VVI组末次随访与起搏器植入时的差值:5.9±6.0mm,p=0.027)明显增大,而右室内径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关于左室射血分数的比较:起搏器植入时与末次随访时相比较两种起搏模式下(DDD、VVI)的EF值均无统计学差异,VVI与DDD在起搏器植入时相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但VVI和DDD在末次随访时EF值相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53±9.8 vs 57±6.9,p<0.05)。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DDD起搏器在预防血栓、左室重构及改善心功能方面可能优于VVI起搏器,但在死亡率方面DDD起搏器可能不优于VVI起搏器。另外,VVI起搏模式在远期随访中房颤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