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至香酣对LPS所致免疫应激小鼠的保护作用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牛至香酚对脂多糖(LPS)所致免疫应激小鼠保护作用机理。方法:将健康雄性KM(昆明)小鼠80只,自由饮水采食,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K)、模型组(M)及牛至香酚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LR/MR/HR)组,每组16只。牛至香酚低、中、高组分别按25mg/kg(BW)、50mg/kg(BW)、100mg/kg(BW)剂量灌胃牛至香酚,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按同等剂量灌胃橄榄油,每日1次,连续14d。第15d牛至香酚试验组、模型组均按8mg/kg剂量腹腔注射LPS,空白组按同剂量注射生理盐水。6小时后,小鼠摘眼球采血后,用于血常规、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补体含量测定;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取小鼠空肠、回肠、结肠、盲肠做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其肠道形态学变化。取上述肠道组织、肝脏及脾脏,用于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0、IFN-γ)、转录因子(T-bet、GATA-3)及紧密连结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1)mRNA表达。试验结果如下:1、血常规指标:腹腔注射LPS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PLT、WBC显著降低,而牛至香酚试验组能有效提升PLT、WBC、RBC的表达量。2、免疫指标: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浆中IgA、IgM、IgG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IgM呈极显著下降(P<0.05),C3、C4含量增高;与模型组相比,3个牛至香酚试验组IgM、IgA含量均提高(P>0.05),牛至香酚低剂量组小鼠IgG含量显著升高(P<0.05),牛至香酚高剂量组C3含量显著降低(P<0.05)。3、肠道形态学变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小肠绒毛长度缩短、隐窝消失、杯状细胞减少。与模型组相比牛至香酚试验组的小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均有所增加,回肠、结肠杯状细胞数目增多。4、肠道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盲肠ZO-1、Occludin mRNA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结肠Occludin、Claudin-1,空肠ZO-1、Claudin-1 mRNA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牛至香酚试验组结肠中的ZO-1以及空肠中的Occludin mRNA相对表达量没有显著增加(P>0.05),牛至香酚中、高剂量组的ZO-1、Occludin和Claudin-1 mRNA在空肠、回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牛至香酚高剂量组Occludin和Claudin-1 mRNA在结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5、肠道炎性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KM小鼠腹腔注射LPS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空肠、回肠、结肠、盲肠组织内TNF-α、IL-1β、IL-6、IL-10mRNA的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牛至香酚试验组致炎因子(TNF-α、IL-1β、IL-6)mRNA表达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抑炎因子IL-10mRNA表达量增加。6、肝脏、脾脏炎性细胞因子与转录因子mRNA的表达:相比于空白组,模型组肝脏、脾脏组织内TNF-α、IL-1β、IL-6、IL-10、IFN-γmRNA的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而牛至香酚试验组致炎因子(TNF-α、IL-1β、IL-6)呈现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抑炎因子IL-10表达量增加。牛至香酚能够通过调节T-bet、GATA-3的表达进而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所产生的细胞因子,使促炎因子与抑炎因子相对平衡,缓解LPS损伤造成的免疫反应。结论:1、牛至香酚可能通过上调抑炎因子IL-10 mRNA表达,下调TNF-α、IL-1β、IL-6致炎因子mRNA的表达抑制炎症,通过上调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mRNA的表达,改善肠道形态学相关指标从而缓解对LPS对小鼠的肠道造成的损伤。2、牛至香酚能通过上调肝脏、脾脏抑炎因子IL-10 mRNA、肝脏IFN-γ mRNA的表达,下调TNF-α、IL-1β、IL-6mRNA的表达,下调肝脏组织中T-bet/GATA-3,脾脏组织中T-bet、IFN-γ mRNA的表达,缓解LPS所致免疫应激小鼠肝脏、脾脏的损伤。3、牛至香酚能通过改善血常规指标,提高免疫球蛋白IgM、IgG水平,降低血浆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缓解LPS所致免疫应激小鼠免疫功能的降低。
其他文献
在我国南方丘陵地区,水稻多被种植在小地块梯田上。收获水稻时,由于梯田地块小、土壤潮湿松软,小型联合收割机因重量大容易下陷,无法行走,作业效率低,故采用“割脱分离”模式,先把稻株割好,后用脱粒机脱粒。传统的水稻脱粒机多为固定式或带行走轮拖曳式设计,在南方丘陵地区搬移费力、低效。使用半喂入水稻脱粒机作业时,需整理好稻株茎杆或利用脱粒机夹持机构辅助喂入,存在工序繁琐、喂入结构复杂等缺点。为提高水稻脱粒效
毛竹广泛地分布于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截至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其面积已达430万hm2,占所有竹林总面积的74%,在我国所有竹类资源中占有绝对优势,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植被叶片叶绿素及氮含量是植被健康、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且与土壤肥力息息相关,估测毛竹林叶绿素及氮含量对毛竹林生长胁迫、氮素缺乏情况、土壤肥力的间接估测等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本文以福建省顺昌县大干镇为研究区,通过野
马铃薯是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彩色马铃薯除具有普通马铃薯营养丰富的共性之外,更富含花青素,具有很高的保健功能。因此,深入研究彩色马铃薯的花青素代谢调控机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黄色薯中薯3号(ZS3)、紫色薯华颂66(HS66)和红色薯华颂88(HS88)三种不同色系的马铃薯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了膨大期间(播种后60天、80天、100天)块茎的花青素含量,检测了
桉树(Eucalyptus spp.)生长迅速、产量高、用途广,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桉树焦枯病(Calonectria leaf blight)是热带和亚热带桉树种植区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桉树产业的发展。依林业生产特点,抗病品种培育是控制桉树焦枯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明确焦枯病菌致病机理,为抗病品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主要环境危害之一,而镉(Cadmium,Cd)污染居所有重金属污染之首。镉对水稻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其能破坏水稻叶片的叶绿体结构,降低叶绿素含量,导致水稻生长发育缓慢,植株矮小,根系生长受到抑制等。前人的研究表明硅处理不仅极显著减少水稻含镉量和镉吸收量,而且减少镉累积在地上部、地下部以及在叶、茎中的比值。硅通过抑制水稻对镉的吸收和镉的向上运输,而增加镉在细胞壁中的沉积和自由空
本研究以闽侯县香樟次生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依据种群生态学、统计学、森林经营与管理理论,采用相邻格子法设置50 m×50m两块调查标准地,对标准地内的林木进行每木检尺调查,阐述了香樟次生天然林群落结构特征,群落林分有香樟、木荷、枫香、鹅掌柴、青冈、杨桐等优势树种,其中香樟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起主导作用。香樟种群及其群落的径级结构呈明显的反“J”形,表现出典型异龄林直径分布规律,林木株数随径级梯度的增大
2015年以来,福建、山东、安徽、江苏、河南和浙江等省的半番鸭和樱桃谷鸭群发生一种以软脚、短喙(喙变短,严重时舌头外露)、易骨折、严重生长障碍(僵鸭)为典型临床特征的新疫病(暂名“鸭短嘴矮小综合征”或“鸭短喙矮小综合征”),给养鸭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经病原分离、鉴定证实,该病由一种鹅细小病毒变异株引起,鉴于该病以短喙和生长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为了与经典GPV相区分,暂将这种鹅细小病毒变异株命名为
蜜蜂白垩病是由蜜蜂球囊菌感染蜜蜂幼虫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蜜蜂中发病率最高的真菌病。蜜蜂球囊菌只感染蜜蜂幼虫,导致幼虫在化蛹前死亡,造成蜂群群势下降,引起减产,影响养蜂者的收入。由于加强饲养管理不能从根本解决病害,药物治疗则容易造成药物残留,天然提取物的治疗效果有限,所以抗病育种是目前抵抗病害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前人的研究已经鉴定出蜜蜂的第2和11号染色体与蜜蜂幼虫抗白垩病相关,且从编码区筛选验证出了
水稻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过程,涉及的基因较多,转录因子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水稻SPL基因家族在调控生殖发育、逆境胁迫响应等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本课题组在籼稻品种R401辐射诱变群体中获得一株苗期耐盐突变体sst,该突变体还表现出“光身”、发芽慢、结实率下降、生育期延长等性状。经遗传分析、定位和功能验证后确定OsSPL10就是SST基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SST基因进行了过量表达、亚细胞定位、互作蛋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ase),是一种几丁质水解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且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实验用尼罗罗非鱼肝脏作为材料,采用硫酸铵(30~70%)分级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柱层析、Sephadex G-200分子筛柱层析的方法分离纯化NAGase,得到的酶制剂比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