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回心”?——中国对“竹内鲁迅”的接受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rzis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围绕着国内学界对“竹内鲁迅”的接受现状,产生了对当下鲁迅研究的思考。在梳理整个中国鲁迅研究两个传统——“左翼鲁迅”传统——“启蒙鲁迅”传统的脉络中,试图以“竹内鲁迅”的接受为切入点,思考中国学界鲁迅研究的现状以及如何重新建构鲁迅形象?并提出一种“回心”式的发问即鲁迅研究在立足于两种传统下,是否在对“竹内鲁迅”的接受中而实现一种新的阐释范式的可能。
  本文首先在第一章呈现了第一种鲁迅研究传统:从瞿秋白到毛泽东所建构的以政治革命为根底的“左翼鲁迅”传统,并在呈现这一传统的过程中,论述了这一传统在高度的政治意识形态化下的极端面貌,从而贬低了鲁迅的个性以及文学性。为与之形成对比,在第一章第二节论述了海外的鲁迅研究,以夏志清和夏济安对鲁迅的阐释为主,论述了同一时空下与经典化面目鲁迅完全不同的,侧重于个人化与文学价值的鲁迅形象。并以夏志清对鲁迅的贬低,解释其批判了“革命阶级理论”的鲁迅研究范式,以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性。在第三节,则将陈涌与王富仁各自为代表的两种鲁迅研究范式进行对比,一是在一章结尾呈现出两种鲁迅传统的对抗局面即“革命与文学”的分裂,二是提出“竹内鲁迅”接受的可能,以此进入与日本竹内鲁迅研究的对照。
  第二章中则重论述了日本鲁迅研究者对于“竹内鲁迅”的接受,以及对“竹内鲁迅”的继承与发展。日本鲁迅的研究得以标志性地开展,得益于竹内好异于日本鲁迅研究他者对鲁迅“考古式”的研究。竹内好将鲁迅以文学者的形象推向日本的国家民族的主题建构这一“现实问题”上来,使日本鲁迅研究实现了质的转变;因此,竹内鲁迅可以看作是日本鲁迅研究的“开始”。本章所论述的丸山升、伊藤虎丸以及木山英雄有一条主线即都以试图解释并解决“竹内鲁迅”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展开的,三者都是切乎于当下日本现实的研究;此外,国内学者对此三者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因此本章加以重点论述。目的是将中国鲁迅研究对“竹内鲁迅”的接受与日本对“竹内鲁迅”的接受形成对比,以探究鲁迅研究新的发展方向。
  第三章主要论述自1980年代对于“竹内鲁迅”的译介到新世纪对于竹内鲁迅的接受现状,以及从中所反应出的“回心”式的的疑问,在“竹内鲁迅”的接受下,学界是否实现了对于两种鲁迅传统的弥合与统一,而走向一种如竹内好立足于日本当下性所阐释的研究形式,由此揭示出新世纪以来的鲁迅研究的问题,以及论者的一点期许与质疑。
其他文献
“谁让NP+X”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用的构式,用来解释某一已然性事件的原因。表释因义的“谁让NP+X”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可以表达责备、无奈、责任、同情等多种情感。这种释因义的“谁让NP+X”是一种特殊构式,且有其特定的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特点。本文基于汉语语言事实,以“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释因义的“谁让NP+X”进行系统研究。
  在句法层面上,该构式的常项疑问代词“谁”不表疑问,“让”是语义虚化的动词,两者结合紧密,中间不能停顿或添加副词;在变
拟声词,即模拟自然万物声音的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词类,其历史悠久,《诗经》305篇中就有50多篇使用了拟声词。与其他词类相比,拟声词所承载的语音特性更加明显。《广韵》收録了近400个拟声词,通过对其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拟声词的语音特点,同时对利用《广韵》进行训诂实践,也有一定的帮助。
  《广韵》中大多拟声词今仍以书面语或方言口语的形式承袭沿用,但字形上有较大改变。《广韵》拟声词以发声对象的不同而分字相记,形音义关系密切,字形繁杂。今拟声词大多采用“节俭”原则,凡发声相同,均共用一个拟声词,字形简便。<
《隶辨》是一本以研究东汉碑刻文字爲主题的字书,大量收录东汉碑刻中具有代表性的讹变隶书文字。本文以《隶辨》爲研究素材,以东汉碑隶爲研究对象,将《隶辨》所收隶书文字拆解爲部件,通过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笔画层面和部件层面探讨东汉碑隶讹变的整体特点、趋势和背後成因,以期对东汉碑隶有更加直观的、系统性的了解。最後从使用者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文字内部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隶辨》中的讹变现象。使用者因素分爲五点:一是追求书写简便;二是爲区分字形,或装饰字形,或使字形平衡;三是文字使用者的文化水平;四是倾向於常用字
摘 要: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是珍藏和展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路易·艾黎捐赠文物的重要场所,是弘扬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窗口,是加强中新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陈列馆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是开展国际主义教育、彰显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红色教育资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的典型教材。文章从馆藏文物资源和红色教育资源入手,分析了陈列馆开展国际主义教育的背景条件、精神
期刊
探索性少年小说是新时期儿童文学亮眼的实绩之一。从它的发表载体——期刊的角度梳理其发生、发展、嬗变的轨迹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工作。本文分析1980年代探索性少年文学崛起的多重动因,认为正是由于现代意义的“少年观”的引领,少年小说从儿童小说中分离出来,同时受到成人文学的牵引和启迪,发表阵地的引领与助推,在突破“教育工具论”的进程中,少年小说大胆地探索,拓展着自己的步伐,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儿童小说的风貌,其气象变得雄壮、阔大起来。1980年代的探索性少年小说呈现出多元的审美风貌,本文通过发表在江苏《少年文艺》上具体
本文以鲁迅逝世后的纪念活动为依据,就抗战背景下“鲁迅形象”的建构过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重点突出了被阐释下的“鲁迅形象”的转变过程,即抗战初期由国共两党为首的各方势力共同阐释下的以凸显抗战团结为特点的“抗战先锋”形象,转变为抗战后期在中共独立革命话语体系阐释下形成的“文化旗手”形象,细致描述了前后期“鲁迅形象”塑造过程中内含的不同的建构理路和独特阐述元素,并深入分析了“鲁迅形象”的转变过程及其复杂成因。鲁迅形象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对抗战背景下“鲁迅形象”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与探析,既是对抗战时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各种现代文学社团林立纷呈,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态势。而创造社可谓“异军突起”,短时间内便在文坛声名鹊起。中国现代文学史习惯于以1925年“五卅”运动为界将创造社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创造社给人注重表现自我与追求纯艺术的印象,后期创造社具有表同情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强调文学写实性的特征。这一划分虽然大致揭示出了创造社演变的轨迹,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家转向过程中复杂而矛盾的思想观念。若想厘清前期创造社如何从追求文学的纯艺术倾向过度到强调文学要宣传革命的工具性作用,那么研究创造社的转向过程是
【关键词】洞门遗址;原地埋藏;狩猎采集;流动作业;旧石器时代  【摘要】洞门遗址是丁村遗址群东部黄土台塬区发现的一处原地埋藏的石器地点,石制品主要分布于黄土顶部第一条古土壤条带(S1)中,在马兰黄土(L1)中也有零星发现。初步研究表明,这是一个人类活动比较明显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其特定的埋藏环境、连续堆积的地层结构和石制品特点揭示了丁村人在洞门遗址一带的活动轨迹和行为特点,表明洞门遗址不是临时性
期刊
摘 要: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砌筑城墙的材料和工艺历经几百年的岁月,城墙自身强度降低。同时由于城墙顶面、立面防排水设施失效,加速了风化、剥落、鼓胀等各种病害的产生和发展,城墙内外立面多处出现风化、鼓胀、裂缝、剥落等病害情况,需实时监控城墙本体的变化情况,建立城墙本体安全状况监测系统,通过全站仪、振弦式测缝计、经纬仪等仪器,定期进行监测数据分析,严重部位建立预警以利于城墙维护。文章通过介绍近几
期刊
摘 要:图书馆文献保护与修复的工作对象,根据纸张类型分为手工纸和机制纸,按照历史年代分为古籍和民国文献。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在流转与保存过程中,由于“炙、盗、兵、蠹”的原因损毁严重,而传统修复速度跟不上、材料难以获取促使文献修复行业发明新技术、使用新方法,纸浆滴补在文献修复的实践中有速度快、操作简易的优势,有利于推进馆藏文献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文献修复;纸浆滴补;修复效果  常州图书馆成立于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