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人口地不断增加,现有的陆地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对于资源的需求,因此,人类开始开发海洋资源。海洋经济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作为中国“蓝色经济”发展先锋的舟山,“十二五”期间,已经被划入国家的总体发展规划之中,由此可见,舟山在海洋产业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标志着舟山海洋经济发展是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给舟山市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但是,目前舟山市海洋产业结构不是很合理,2001年舟山市渔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有8.27万人,2002年增加到8.68万人,到2010年已经增加到12.2万人,呈明显上升趋势,海洋第二产业中的水产品加工行业和海洋生物医药行业以及海洋第三产业中的海运业存在很大的劳动力缺口,用工短缺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该地区海洋产业的发展。如何促进渔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来填补海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缺失,是舟山市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首先对舟山市海洋产业劳动力的现状进行分析,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分析了海洋第二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状况以及渔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得出舟山市海洋产业存在劳动力供需不均衡的矛盾的结论;其次,运用ARIMA模型对未来3年渔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以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得出舟山市渔农村潜在劳动力数量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再次,通过Logit模型,对渔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风险类型、渔业收入和年龄是影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影响因子。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目前舟山海洋第一产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具有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为文化水平低,年龄在25-60之间,具有较强的工作精力和工作积极性;而海洋第二、三产业发展中对于学历和技术的要求较低行业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缺口;因此存在将海洋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2.运用比较预测比较精确的ARIMA模型对未来3年渔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以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舟山市渔农村潜在劳动力数量处于快速增长阶段。3.通过Logit模型,表明风险类型、渔业收入和年龄是影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影响因子,因此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实现剩余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合理流动。本文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海洋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主要包括设立和完善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加强对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