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20年代气象学传入我国以来,经历过数次变革和发展,历经几代气象学家的付出建设,我国的气象事业到近代得以蓬勃发展。这中间的近百年岁月里,气象科研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对气象教育事业的坚持也是所有学者的共识。李宪之1936年于德国留学学成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执教三十余年,作为中国近现代气象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气象学家,他对近代气象高等教育以及气象科研领域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上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内忧外患,在科技发展极端落后的年代里,动荡的时局造成了一大批的有识之士。革命时代的沃土滋养了科学救国的精神,以李宪之为代表的青年学生立志要发奋报效祖国。经历过西北科学考查团的历练,李宪之去往德国学习气象,待回国之时满怀憧憬进入高校将他在国外所学授予学生。积极开设多门气象课程,鼓励学生多进行实习观测,维持住了抗日战争之时炮火中的气象教育。他所坚持的气象人才培养理念为我国的近代气象事业建设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气象人才。同时在气象技术与气象研究设备都落后的情况下,坚持科学研究,李宪之对气象灾害的研究成果影响深远,被当时的气象学界奉为经典。他的科研方法与气象思想也沿用至今,对我国现代的气象科研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选择李宪之为近代气象高等教育史上的代表为研究对象,分析他的科研和教育经历,研究他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坚持的不同教育理念和相同的气象思想及科研方法,以追溯近现代气象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点滴,探讨气象事业建设中的发展轨迹。本文对李宪之的生平以及气象科研与教育成果进行研究,聚焦李宪之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以及北京大学中的教学教务经历,研究他在三个不同时期教育理念的转变,由早期的“通才”教育理念转为“专才”的教育理念,再到现代提出“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理念,系统梳理他教育理念转变的社会背景。再结合李宪之的教育理念对其多学科交叉的科研方法与防灾减灾的气象思想进行探讨,分析其个人气象思想的重要意义,对在气象高等教育发展史中的影响及在现代气象事业的发展和影响。文章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讲述了李宪之在进入气象事业之前的社会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和早期的教育经历,分析其成长背景对他走上气象道路的影响和其早期教育经历为他奠定的科研基础。第二章论述了李宪之在求学阶段的学术积淀成果和对他气象思想形成的影响。求学阶段的探讨包括他在西北科学考查团中的气象工作和他在德国留学期间所作出的气象科研成果,分析他学习经历对他之后进行教育工作及后期科学研究的影响。第三章论述了李宪之在对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气象教育的维系,通过对其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实践活动分析他的教育理念以及科研思想,总结在战争时期对气象教育事业的贡献。第四章论述了李宪之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对清华大学气象系的建设和复原工作,以及后期调入北京大学后继续气象科研的成果及思想。第五章梳理李宪之在不同时期教育理念的转变及驱动因素,探讨他教育理念对现代气象教育事业的影响及发展;分析他科研方法和气象思想坚持的成因和在现代的发展,总结李宪之对近代气象教育事业以及气象事业的影响,以期分析出他的思想理念对现代气象事业发展实践中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