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纤维素为电能的熊猫肠道产电细菌的筛选及应用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以熊猫肠道转化纤维素为电能的产电细菌的筛选和应用为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1.以熊猫肠道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筛选并分离能同时降解纤维素并产电的菌株,经富集培养,从初筛的6株细菌中挑选出一株转化纤维素为电能的能力最强的菌株,16S r 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命名为LZ-P1。进一步检测发现菌株LZ-P1能分别以CMC、微晶纤维素、木聚糖、阿拉伯糖、玉米秸秆为唯一碳源生长并进行细胞外电子传输(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2.已有的从熊猫肠道分离的纤维素降解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菌株对纤维素代谢能力的研究,对产电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为了深入了解菌株LZ-P1利用纤维素类物质产电的机理,本研究将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然后将得到的基因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功能研究。结果显示LZ-P1基因组上有大量与编码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的基因、编码纤维素结合以及细胞外电子传输EET相关的蛋白,从遗传水平上说明菌株LZ-P1具有转化纤维素为电能的潜力,佐证了前期的表型实验。3.在基因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蛋白质谱为研究手段,考察了菌株在以葡萄糖为碳源和以纤维素为碳源时差异表达蛋白,以及菌株在开路状态和闭路状态条件下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显示菌株LZ-P1中与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内切葡聚糖酶,β-葡糖苷酶和内切木聚糖酶)以及EET(细胞色素C氧化酶和核黄素生物合成蛋白)相关的蛋白质在转化纤维素为电能的过程中都上调表达,基于这些上调表达蛋白,初步推测菌株LZ-P1作为熊猫肠道共生微生物在熊猫食物消化和营养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4.最后一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菌株LZ-P1资源应用开发上,这部分以废纸张回收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菌株LZ-P1在废水处理中的性能。结果显示LZ-P1应用到以纸回收废水为底物的MFC中,72小时内可去除60.9%的COD,产电量为44.05 m W/m2。因此,菌株LZ-P1可应用于纸张回收废水的高效处理和能量回收。本研究的开展,有助于提升对熊猫共生肠道微生物在纤维类食物消化和营养代谢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熊猫肠道微生物的开发和实际应用提供宝贵的菌种资源。
其他文献
<正>小学生学习知识以兴趣为动力,愉快教学为学习提供了兴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为学好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愉快教学的:一、创设
会议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正交组合试验设计方法,分析了白鲢冷冻鱼糜斩拌过程中的氯化钠质量分数、斩拌转速、斩拌时间和真空度4个工艺参数对凝胶强度的影响,并对斩拌条件进行了优化
对Si(100)和Si(111)采用相同的酸刻蚀工艺,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HFCVD)制备金刚石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线衍射仪和X线应力测试仪对样品的形貌、织构及残余应力进行检测
影视作品影响力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影视作品的评价体系为前提。影视作品评价体系的构建,则必须基于对文本本身内在的、从内容到形式或从思想到艺术的、整体的、全方位的
随着医疗商业化大潮的来临,医疗广告在大众媒介和城市空间中随处可见。最近发生的魏则西事件使医疗广告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医疗广告因其作为与公共利益攸关的特殊商业广告,其
高精密光学系统对光学薄膜的光学和力学等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光学元件在满足高的光谱特性、超低吸收率和散射损耗的同时,还要求其镀膜后保证高的面形精度以及高的环境稳定
miR-203a-3p常表达于多种恶性肿瘤,其低表达与肿瘤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miR-203a-3p及其直接靶基因VEGFC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血管拟态形成、上皮间质转化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进而为鼻咽癌的分子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RT-PCR检测鼻咽癌细胞系5-8F和C666-1中miR-203a-3p的表达水平
去年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清晰划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
报纸
格特鲁特·斯坦因是美国戏剧史尤其是先锋戏剧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她以其理论和创作为美国的先锋戏剧奠定了一个牢固的基础。可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其戏剧结构形
研究背景:理想的药物传递系统可以在增强药物疗效同时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当把安全性,有效性及工艺简便性综合考虑在内时,如何优化药物传递系统仍是一大挑战。微颗粒(MPs)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