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幅员辽阔的中国自然灾害频发,数以亿计的人口生活其中,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特别是近几年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到现在,距离汶川地震的发生已经有五年的时间,在这五年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党、政府、人民、社会组织各方面紧密合作,对汶川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恢复重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灾区人民的生活重新步入了正常的轨道。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这五年中,以报纸、电视、网站为代表的大众媒体对恢复期的舆论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研究它们具体的舆论引导机制,对于将来提升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本研究将“汶川地震”恢复期间(2009-2013)《成都日报》、央视新闻频道以及“新浪网”策划的汶川地震的周年专题报道文本进行抽样,试图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样本进行具体分析,用spss软件统计出其中的框架主题分布情况、框架主题与框架主角的交互分析、框架类型与框架内容导向的交互分析,从而得出以报纸、电视、网络媒体为代表的大众媒体报道的具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及报道重心转移情况,透析出这些大众媒体报道的舆论引导机制与舆论引导方法,为今后遇到此类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后的灾害重建工作提供行动参考样板,为媒体提供具体的舆论引导方式方法,为政府部门今后的灾害重建工作提供行动方向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使用新闻框架理论作为理论支撑,本研究对《成都日报》、央视新闻频道以及“新浪网”策划的汶川地震的周年专题报道框架主题、框架主题与框架主角交互分析、框架类型与框架内容导向的交互分析情况可以看出:大众媒体的媒介框架具有一致的结构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化特征。媒介框架的结构分布特征是:第一,框架主题。框架主题重要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媒体重建报道中的框架主题下框架主角分布特征不同。第三,大众媒体纪念报道中不同框架内容导向所使用的框架类型大致相同,但是引入时间维度后,其分布也呈现出动态演化特征。最后本研究从媒介角度出发,对政府的相关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