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成就,与此同时,经过调整和优化,我国金融体系逐渐完善,具有多样性与创新型。至今经过四十二年的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也逐步发展了一定的规模,但股票市场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规模和功能上还尚需完善,因此,总体上银行业一直主导着我国金融资本配置,可以说我国处于一个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中,大多数企业仍然依赖银行贷款,以促进自身发展。那么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何种金融结构会更适应当前和未来发展趋势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本文中的金融结构定义为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银行市场)与直接融资(股票市场)的比例衡量,文中以银行贷款余额与沪深股票市场交易总额的比例呈现。利用2008-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GMM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省市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呈倒“U”型,中国金融总体结构的银行主导趋势亦在放缓,随着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有助于减缓我国的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同时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也应日益加快。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对中国经济发展对金融结构关系进行研究,以金融结构理论为基础,从新结构经济学角度探究中国要素禀赋的变化以及金融结构的调整、金融体系的内生性、经济发展对金融结构的影响以及中国金融结构的发展趋势。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对我国的金融发展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做一个简要分析,紧跟着提出研究问题,即经济发展对金融结构的影响,并将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详细的综述和总结;第二部分是金融结构的相关理论综述,包括金融结构理论、林毅夫的新结构济学说和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并探讨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将理论结合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第三部分分析说明了我国要素禀赋的变化以及不同要素禀赋所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结合中国金融结构的变迁及现状,提出中国金融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基本方法;第四部分是经济发展影响金融结构的实证分析,首先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理论假设,给予下文实证理论依托,而后建立动态GMM面板模型,利用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去西藏)2008-2017十年的数据论证经济发展对金融结构的影响,并将数据分为东、中、西部地区深入探讨影响差异。理论与实证相互依托;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强调当前我国仍然应以银行主导型为接下来一段时期的战略选择,与此同时,要加强金融法制的建设,完善银行体系和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多元化的股票市场,提高直接金融的比重,这是我国未来结构调整的方向,同样也是结构转型的关键点。并且在前文对中国金融结构实证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金融结构问题提出若干相应的优化与调整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