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学视角下的《骆驼祥子》英译本比较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njihuo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素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先生不仅是优秀的小说家更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及剧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佳作倍出。其中作品《骆驼祥子》可谓家喻户晓,故事以一个年轻力壮的人力车夫祥子的生活为线索讲述了二十年代末北京市民的生活,祥子悲惨的生活遭遇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反映了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在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痛苦挣扎与无奈。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语言生动,是一部开辟中国新文学描写城市贫民的先河之作。作品先后被译成日、英、德、法等多国语言,受到国外读者和学者的捧读。目前关于《骆驼祥子》的优秀英译本分别是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于2010年出版的的Rickshaw Boy, Jean M. James(珍M.詹姆斯)于1979年出版的Rickshaw Boy, Evan King (伊万.金)于1945年出版的Rickshaw Boy及施晓菁(Lynette Shi)于1981年所译的Camel Xiangzi 。其中Evan King的作品由于删减改写结尾而没有真实反映出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其他三个译本均根据原作进行翻译,忠实于原文。关于四个英译本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人采用的是施晓菁,Evan King, Jean M. James所译版本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分别从语言学理论,翻译理论,文化理论等为基础进行的单个译本的研究或者是多译本的比较研究。但运用译介学理论对施晓菁,Howard Glodblatt及Jean M. James译本进行对比研究的尚不多见。译介学最初是从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则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研究。其中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是译介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而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这一现象的存在决定了翻译文学不可能等同于外国文学,也决定了翻译文学应该在译入语语境里找到它的归宿。同样“创造性叛逆”在翻译过程中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和不同文化的重要性。本文以译介学理论为框架,对《骆驼祥子》的三个英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个体性差异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译文的差异充分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种“创造性叛逆”不仅在译文风格上有所体现,更在语言和文化意象方面有所体现。这些“创造性叛逆”证实了文学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的变形,语言的转换。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把原作引入到了一个原作者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接受环境,并且改变了原作者最初赋予作品的形式。因此,无论是采用哪种翻译手段进行翻译都不会脱离“创造性叛逆”。这样在翻译中既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又充分反映了译者既忠实于原文又独具个性的翻译是基于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对译入语及源语文化的了解。本文的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译介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叛逆”对指导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的实践具有可行性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应用越发广泛,在其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主要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估方法进行相应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质量提升措施
本文通过智慧旅游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其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出发,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智慧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的必要性,说明了模式构建遵循系统化、智能化、可实施性的原则,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疾病,中医病名为“紫癜风”。胡晓梅教授分期论治紫癜风,并各宗一方,临证强调祛风与化瘀贯穿全程,疏散与酸收并用,止血与散瘀兼顾,疗效显
<正> 朱熹理学是我国南宋时形成的一个影响极为深远的哲学体系。当时,南宋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南宋封建统治者对于北方女真族奴隶主金国的入侵采取消极防守退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Fe2O3负载量的Fe2O3/γ-Al2O3催化剂,考察了它们在乙醇脱水制乙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通过XRD、BET和NH3-TP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对Fe203负载量
设备安装工作是变电站的基础工作,用于保障电力稳定输送,对我国电力生产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保障供电安全性和稳定性,一定要做好的就是变电站设备安装工作,本文通过分析变电站
7月9日,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首批环艺与照明研究生班毕业典礼暨首个仰光照明设计师成长基金颁奖仪式,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举行。
换元法在解数学题中确有妙用,兹举数例说明如下: 例1 解关于x的方程: (x-a-b)/c+(x-b-c)/a+(x-c-a)/b=3,其中1/a+1/b+1/c≠0 解:利用题中字母a、b、c的轮换性质特作如下的代
期刊
通过将传世史料与出土封泥、印章、竹简等结合起来,加以分析,秦汉时期官方养狗状况渐趋明朗。中央以少府为首,钩盾和园囿管理构成养狗的内厩和外厩,下有属官协作;地方以县令(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从一个概念域向一个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因此隐喻研究不应只局限于文本领域,图像、音乐、手势等不同模态也能参与隐喻构建。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