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淀山湖是上海市最大的天然湖泊。近年来,随着渔具渔法的发展、水产品市场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等,使得淀山湖渔业处于严重的过度捕捞和水质污染加剧,导致淀山湖渔业产量逐渐下降,淀山湖渔业群落结构也发生了严重的变化。因此,本研究基于每月的本底调查数据,从渔业资源分布角度出发,评价淀山湖内的渔业资源分布状况,为合理的放流鱼种以及合适的放流位置提供参考价值。另外,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问题,湖泊内一些高营养层次的渔业资源衰退,而低营养层次的渔业资源成为淀山湖的主要渔业种类,渔业资源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这种变化已经引起了不可忽视的生态问题,为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系统的平衡,开展湖泊内的食物网结构研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动力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2016年5月、7月、9月、10月和11月对淀山湖12个站点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拖网调查共采集到鱼类39种(隶属于12科30属),刺网调查共采集到鱼类33种(隶属于8科25属)。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简称IRI)分析,得出优势种主要以放流物种(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和野生小型鱼类(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和刀鲚(Coilia nasus)等)为主。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常用多样性指数来反映,如Shannon-Wiener指数(H’)、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优势度指数(1-λ)等。Shannon-Wiener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在S3站点取得最大值,在S7取得最小值,而优势度指数(1-λ)则相反,S3取得最小值,S7取得最大值,结果表明S3站点物种最丰富,优势度不明显;整体上,上半段湖区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要低于下半段湖区。淀山湖渔获物资源量的空间分布显示沿岸站点资源量少于湖中心站点,尤其是淀山湖入水口S12站点和靠近水上运动中心S9站点资源量极其低;时间上,渔获CPUE在5月份取得最大值,为1.872 kg/(船·时);之后直线下降至7月,为0.826 kg/(船·时);随后资源量回升至9月,为1.427 kg/(船·时);之后再次下降至10月取得最小值,为0.536 kg/(船·时)。主要优势经济鱼种(鲫、光泽黄颡鱼和刀鲚)CPUE的时空分布情况如下:在空间上,鲫与光泽黄颡鱼CPUE分布相似,都是上半段湖区低于下半段湖区,刀鲚则上下半段湖区分布均匀,无明显变化(P>0.05),鲫CPUE沿岸站点略高于湖中心站点,而光泽黄颡鱼与刀鲚沿岸站点与湖中心站点无明显区别(P>0.05)),分布趋于均匀;时间上,鲫、光泽黄颡鱼和刀鲚游泳能力较强,从5月份开始便从上半段湖区逐渐向下半段湖区移动,至10月份鲫和光泽黄颡鱼开始又向上半段湖区移动,而刀鲚从9月份就开始向上半段湖区移动。根据2015年8月-2016年8月对淀山湖虾类资源的调查,对淀山湖虾类资源量的周年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沼虾头胸甲长范围为7.1~47.1 mm,平均值为(22.19±1.65 mm),优势头胸甲长组为15.5~30.5 mm,占82.98%;秀丽白虾头胸甲长范围为9.1~38.7 mm,平均值为(21.22±1.60)mm,优势头胸甲长组为15.5~25.5 mm,占80.49%;日本沼虾资源密度在9月份和5月份两次达到峰值,3月份最低;秀丽白虾资源密度在8月份和4月份两次达到峰值,6月份最低;在空间上,不同湖区日本沼虾和秀丽白虾的资源量波动较大,在春季和冬季,敞水区资源量高于沿岸带,夏季和秋季沿岸带资源量高于敞水区,并且上半段湖区资源量整体高于下半段湖区的资源量。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技术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的有效技术。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淀山湖主要鱼类的δ~13C、δ~15N稳定同位素比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淀山湖主要鱼类样品的δ13C值范围为-30.71‰~-21.34‰,相差9.37‰;δ~15N值范围为6.70‰~21.23‰,差值为14.43‰。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种类间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差异不明显(P>0.05),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差异明显(P<0.05)。通过δ~15N值计算出淀山湖33种主要鱼类的食物网营养层次,其中肉食性鱼类红鳍原鲌占据了淀山湖鱼类中最高的营养层次;大多鱼类处于第三营养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