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星病是重要的烟草叶部病害,主要由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目前,生产上的防治药剂主要为二甲酰亚胺类等传统的保护性杀菌剂。本研究检测了采集自贵州福泉和兴义两地的烟草赤星病菌对常见杀菌剂的抗药性,并研究了其对新型杀菌剂的敏感性,以为其科学防治提供依据。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了烟草赤星病菌对甲基硫菌灵和腐霉利的抗药性,并对甲基硫菌灵的靶标基因β-Tubulin进行了扩增和比较。结果显示,所有菌株(n=128)均对甲基硫菌灵表现耐药性,β-Tubulin氨基酸序列第167位氨基酸为酪氨酸,这是赤星病菌对甲基硫菌灵表现耐药性的主要原因。共检测到9株对腐霉利表现低水平抗性的菌株,总的抗药性频率为8.3%。评估了嘧菌酯对烟草赤星病菌的生物活性。结果无旁路氧化酶抑制剂水杨肟酸(SHAM)协同作用下,嘧菌酯抑制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的活性很低,但抑制孢子萌发的活性较高,平均EC50值分别为130.545mg/m L和10.556mg/m L。当有100mg/m L的SHAM时,嘧菌酯抑制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17.760mg/m L和0.140mg/m L。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了嘧菌酯对烟草赤星病菌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表明:提前0h、12h和24h施药,嘧菌酯对烟草赤星病菌病斑组织扩展抑制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0.118、0.084和0.001mg/m L,嘧菌酯浓度为1mg/m L以上,烟草赤星病菌在烟草叶片上未能形成肉眼可见的病斑。接种48 h后施药,嘧菌酯对抑制烟草赤星病菌病斑扩展的EC50值为0.180mg/m L。测定了烟草赤星病菌群体(n=95)菌丝生长对嘧菌酯的敏感性(-SHAM),结果显示所有菌株的EC50值均>5mg/m L,且74.7%的菌株的EC50值>100mg/m L。测定了烟草赤星病菌群体(n=33)分生孢子萌发对嘧菌酯的敏感性(+SHAM),结果显示EC50范围为0.004~2.416mg/m L,平均EC50为0.230±0.470mg/m L。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烟草赤星病菌(n=102)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并对啶酰菌胺表现敏感和敏感性最低的12个菌株的琥珀酸脱氢酶亚基(Sdh B)基因进行扩增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啶酰菌胺抑制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186~5.818mg/m L之间,平均为2.157±1.112mg/m L。分析显示两地菌株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差异极显著(p<0.01)。所测Sdh B基因序列分析显示,部分敏感菌株,在第224位和第226位氨基酸分别出现C224R/G和S226P的替换。进一步进行了烟草赤星病菌复配药剂的筛选,结果显示,不同比例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复配,除7:1比例复配混剂对豇豆黑斑病菌无增效作用外,其余不同比例复配对抑制链格孢菌孢子萌发均有增效作用。其中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按7:1比例复配,对烟草赤星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佳。吡唑醚菌酯:抑霉唑按不同比例复配对抑制链格孢菌菌丝生长均具有增效作用,其中1:7的复配比例对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