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双脉冲还原石墨烯复合电镀工艺试验研究

来源 :江苏理工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5te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镍镀层具有优异的润滑性,耐磨性,耐腐蚀性,高硬度和厚度均匀性,应用于汽车、石油化工、船舶、计算机等行业,是运用最广泛的保护镀层之一。但随着工程设计标准的不断提高,对材料腐蚀与防护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普通纯镍镀层无法满足生产的需求。以镍作复合镀层的基质金属,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共沉积可获得具有优异耐腐蚀和防护性能的复合镀层。电沉积按照电源类型的不同分为直流电镀、单脉冲电镀和双脉冲电镀。双脉冲电流对于镀层表面的毛刺、凸起能起到很好的溶解作用,提升表面质量,同时减小浓差极化和消除氢脆,利于制造性能更优的复合镀层。超临界流体兼具气体的扩散性和液体的溶解性,具有流动性强、渗透性高、传质速率快等特点。将超临界流体应用到电沉积中,可以改善镀层的表面质量,提高镀层的力学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确定了双脉冲电源参数对镀层的影响顺序以及最优电参数。对双脉冲电源参数进行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电源参数对Ni-rGO复合镀层显微硬度的影响顺序为:正向平均电流密(Ja+)度>正向脉冲占空比(λF)>反向平均电流密度(Ja-)>反向脉冲占空比(λR),紧接着利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优电源参数,即Ja+=7A/dm2F=0.35,Ja-=1.2A/dm2R=0.25。(2)研究了对石墨烯在镀层中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微观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Raman光谱分析,TEM电子显微镜观察界面结合以及石墨烯镀层的SEM和EDS分析,证明了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颗粒在镀层中分布均匀,保持了结构的完整性,且rGO与镍晶粒之间界面结合紧密,没有发生界面反应。超临界流体、双脉冲电源和还原氧化石墨烯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镀层的择优取向,有利于镍晶粒沿着(111)面生长。(3)分析了不同工艺条件对镀层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超临界双脉冲Ni-rGO复合镀层、超临界直流电镀Ni-rGO复合镀层、超临界双脉冲纯镍镀层、普通条件下双脉冲Ni-rGO镀层,研究表明超临界双脉冲Ni-rGO复合镀层表面平整光滑,组织结构致密,在显微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方面都达到了最优。同时研究发现石墨烯添加到镀层中能有效提高金属晶面的无序程度,增加成核的生长点,抑制晶体的连续生长,以细化组织,改善镀层表面性能。超临界流体CO2优异的传质性、混溶性能够有效改善镀层中石墨烯的团聚问题,使rGO在镀层中分布更加均匀。双脉冲电流能够减小浓差极化和析氢,促使晶粒细化,对于镀层表面的毛刺、凸起能起到很好的溶解作用,提升镀层表面质量。
其他文献
在能源结构迅速升级的当代,直接甲酸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绿色能源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目前,直接甲酸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的热点为钯基催化剂。虽然在甲酸电氧化反应中钯的
驱动电源是LED照明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照明系统的发光品质和使用寿命,因此开展对LED驱动电源的性能测试与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针对LED驱动电源的
在提高材料表面耐磨耐蚀等性能以达到材料保护作用方面,由于复合电沉积法因其制备工艺流程简单、能耗低以及制得的镀层性能优异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探究了脉冲电沉
文物作为一种文化与历史的传承物,是物质性的文化遗产,同样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实体文物很容易被损坏,甚至消失,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历史的
多级孔碳材料作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其原料来源广泛,制备方法多样化,具有优异的光、热、磁、电等性能,在众多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论文选取不同聚合物作为碳源,通过不同
生物滞留设施作为低影响开发(LID)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对雨水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综合作用进行处理,尤其处理悬浮物、油脂、重金属和病毒微生物等效果奇佳。但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工业日趋大型化和复杂化,对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业计算机系统记录了大量的工业过程数据,为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
心血管疾病(CVDs)一直以来都是全球人口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心血管疾具有病发病急、隐蔽性强、死亡率高的特点,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检测和诊断变得愈发重要。左心室在心脏
作为严重的污染物,多环芳烃污染的问题愈发引起广泛的关注,而根据多环芳烃的特性可知,其往往会随着环境扩散在水体底泥内积累并进一步的影响底泥的微生物群落构成。本文以流域较广、且居民活动较为密集的河流——浑河为研究样地,在2018年4月到2018年10月,对浑河8个主要河段的区域(由东洲区至浑河闸)内采集的底泥的一般形态、多环芳烃组成、细菌的种类、群落结构、相对丰度进行了的研究,以揭示不同多环芳烃积累对
红点齿蟾隶属于角蟾科齿蟾属。为了确定红点齿蟾种群的独立群数目,了解种群是否发生扩散,本研究选用线粒体基因片段和微卫星标记对红点齿蟾进行谱系地理学研究。研究样品采集于湖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等地区,采集300个样本,共计20个种群。在线粒体水平上,对20个种群的300个样本线粒体DNA片段进行测序,测序位点包括ATP6和CO3基因部分序列,一共为838bp。使用Phyml软件进行单倍型建树;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