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ang2009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的步伐加大,城市化进程加快,逐渐打破城乡壁垒,带动人口自由流动,也由此进一步推动城市化发展,拉动城乡经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大量流入城市的人口中有一部分来自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因其固有的民族风俗及宗教信仰、生活环境、言语等因素的不同,在流入城市后面临着不同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为城市社会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北京作为我国的首善之都,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国际大都市的定位,吸引了更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成为全国最主要聚集城市之。然而这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城市后出现生活心理方面不适应、利益分配不均、基本权益保障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难享受、民族宗教问题处理不当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体现我国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还向世界各族人民展现和证明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为多民族国家树立典范的同时,呈现人口空间演变的状态下建立的民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城市民族关系,从而促进全国民族融合和民族认同,营造和谐的民族大团结氛围。本文立足于实证调研,通过文献研究、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北京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数量、民族成分及分布、年龄、教育、就业等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特点、流入方式和动因、作用和困境;对目前北京市关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的指导思想、管理的主要部门及职责、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方法进行陈述和梳理。根据现状分析,明确指出当前管理方面存在管理主体缺位、部门间协作差、政策法规缺失、管理方法单一、管理理念滞后以及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等问题。由此,深入分析其成因:客观方面存在民俗文化、宗教信仰与市场经济、世俗化之间有天然的矛盾冲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城市后的不适应,政府管理体制的约束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等因素;主观方面存在缺少战略性的系统管理思路,现有管理方法与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方法不匹配,管理者对城市多民族融和的管理经验缺乏等因素;管理方法方面存在系统方法尚未形成,对网络、信息、数据库的运用相对滞后,单一的管、控、照顾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等因素。在构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前,通过对美国、加拿大、新加坡三个多民族国家城市族裔管理经验的总结,探讨管理机制构建的必要性、相关政策制定的倾向性、人口流入的引导性、管理理念的正确性及宗教团体的自主性,由此从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构建管理运行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完善管理方法全面构建北京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的深入探索,并提出相关构建管理机制的见解,是为了巩固我国统一的国民意识,促进各民族平等交融,实现各民族利益均衡化发展,从而促进全民共同发展和繁荣,构筑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其他文献
本文对政府引导基金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从政府部门到创业企业的委托代理链以及引导基金管理机构、社会投资者与创业投资机构的共同代理关系。文章指出,短期
新疆在地缘政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未来欧亚高铁的开通,新疆将再现往日扮演的欧亚交通的桥梁的作用,乌鲁木齐将成为新的丝绸之路上的明珠。首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采取
衡南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居湘江中游,因地处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全县有22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113.7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达74.73万人。全县现有耕地面积98.7万亩(1亩=667m~2,下
纵观千年的仕女画发展史,我们可以领略到其绘画功能的流变,以及题材内容、风格样式、形式技巧、美学趣味等艺术要素和艺术表现方式的历史变迁。仕女画从早期的发生、发展,到
从1986年“把法律交给十亿人民”的“一五”普法开始,此后以五年为一个单位,中国的普法教育经历了二十六年的风雨历程,直走到了今天,法治精神在这片缺少法治传统的土地上播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家庭暴力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家庭的范围而进入公共视野。家庭暴力已不再是个人的私事,而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与关注的社会现象。虽然各国对
藏传佛教寺院是藏族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不仅是广大藏区佛教徒的宗教信仰活动场所,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播中心,更是一所全职性的社会服务机构。通过宗教、政
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应当积极响应"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号召,积极助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
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且不可避免地对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压力和挑战。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关注个体对老年期变化
疫病灾害同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相生相伴,关于疫灾的记载不绝于我国的史书典籍。对于疫病灾害的应对既是一种医疗技术层面的问题,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疫灾直接威胁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