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名买房法律问题研究

来源 :湖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hong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房价不断攀高。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对购房进行调控、抑制,此情形下诸多社会民众为满足购房需求选择借名买房,导致出现事实物权与法律物权的背离状态,并滋生出信赖背离的“种子”,矛盾纠纷频发。而我国当前却缺失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约束管理,司法裁判中也无明确的指引,因此导致不同程度的“同案不同判”问题的出现。借名买房行为通常会涉及出名人与借名人签订借名买房合同、出名人与卖房人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以及房屋产权登记共三个法律行为,此三种法律行为效力判定会为争议房屋所有权归属提供依据。根据合同效力判定以及不动产物权变动基础理论,可对此三种法律行为进行界定,若房屋买卖合同为双方主体基于真实意思表示而自愿订立且无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之事由,则该合同有效,且该情形下依据此合同进行的房屋产权登记行为有效,我们由此可得知借名买房合同效力之判定是判断房屋产权归属的重要因素。若借名人出于购买无购房资格的经济适用房或避税目的,则借名买房合同会因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而无效,但鉴于房屋买卖合同有效故而房屋所有权归属于出名人,该情形下若存在善意第三人的情况时则争议房屋应当归属于第三人;若借名人出于规避限购政策或者信贷政策目的,因其无合同无效事由且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故而借名合同有效,则借名人可以依据合同内容要求出名人协助其办理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完成过户登记后房屋归借名人所有。但此时需要注意一种特殊的情形,即出名人擅自处分房屋且在借名人提起诉讼之前已经向第三人完成过户登记,则该房屋应归属于第三人,此时借名人不能取得该房屋所有权。当然,借名人若能证明出名人与第三人之间存在恶意串通或者手段违法,则可以请求判定该房屋买卖合同无效。在判定争议房屋归第三人所有后还会引发损害赔偿问题,借名人可依据借名合同申请违约损害赔偿,也可依据出名人的无权处分行为申请侵权损害赔偿并以出名人擅自处分房屋构成不当得利请求返还。
其他文献
思政教育应该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青年政治人论坛”系列活动为例,提出高校深化大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立足高校学科专业特色,搭建“学科专业+思政教育”新平台,动员一线教研教师深度参与,从专业角度与高校学生进行思想互动,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潜能,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新时代5G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精准思政”教学模式探索逐渐由表面走向深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针对当前高职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问题,构建基于“四动三起来”理念的“精准思政”智慧课堂,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精确定位、精心设计、精细研学、精炼研教、精学致用。教学目标指向教学活力和职业核心素养,教学模式指向以“眼见为实、内容为王、体验为真”的移动互联思
我国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也是检验我国高校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成功构建“三全育人”学习体系,对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学习体系的理论内涵和“伟大思想政治典范”的形成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努力提升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助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退伍学生是高职院校中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存在不同于其他学生的困惑,要做好他们的思政教育工作,就要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发挥他们的个人特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做好学业帮扶、贫困救助、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创业扶持等工作,让思政教育见行见效,助力退伍学生成长成才。
在全国上下大力发展高质量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新时期教育的主力军,如何科学培养其丰盈且持续的劳动精神,成为“大思政”教育改革潮流下的一个尤为重要的任务和工程。文章聚焦基于大思政的高职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体系构建,围绕这一体系的核心要义、推进原则和实践举措,分类分层多角度剖析新时代教育条件下的高职学生劳动精神养成,旨在促进高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高质量发展。
<正>2021年的国庆节,松江一中高一年级的500多名师生过得很不一般:9月30日下午,他们带着自主选择的课题,分赴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黄桥村等6个乡村,进行劳动体验和田野调查,他们割稻、拔草、翻地、搓草绳、打扫农户院子、与全国劳模近距离接触……他们走进农户家中,与农民话家常、聊学校、谈乡村……;傍晚,他们在田间地头观看了以腰泾村驻村指导员宋指导为原型的学校首台音乐报道剧《宋指导的乡恋》,享用了华
期刊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要构建高质量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就要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把握课程思政工作体系的系统性,优化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把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全域性,分类分层精细实施;把握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的有机性,提高和彰显课程思政的深度与温度;把握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基本原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职业院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本文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角度,分析了“谁来育”“育多久”“怎么育”的问题,通过完善职业院校的育人体系,实施精准思政,着力提升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