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动三起来”理念的高职“精准思政”智慧课堂探析——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来源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pm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5G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精准思政”教学模式探索逐渐由表面走向深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针对当前高职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问题,构建基于“四动三起来”理念的“精准思政”智慧课堂,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精确定位、精心设计、精细研学、精炼研教、精学致用。教学目标指向教学活力和职业核心素养,教学模式指向以“眼见为实、内容为王、体验为真”的移动互联思维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推进精准思政与智慧思政融合发展。
其他文献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文在明确“大思政”工作格局的科学内涵基础上,深入分析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合理化对策并予以实践,以期为提高思政课教学效能提供研究基础。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7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组间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单纯予以鼻内镜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鼻内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手术指标(黏膜恢复时间、鼻腔恢复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开展耕读教育是传承我国农耕文明的时代要求,在构建“大思政课”背景下意义重大。耕读教育是“大思政课”的价值呈现,而“大思政课”则是耕读教育的现实指引。耕读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亟待完善、教学实践有待拓展、育人机制尚需健全及育人合力尚未形成。因此,应从思政课的课程内容、阵地建设、实践管理及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从而活化耕读教育文化资源,优化耕读教育实践平台,强化耕读教育机制
<正>湖口县第四中学(以下简称湖口四中)地处全县的区域中心——均桥集镇,2015年建成且于当年秋季招生,是一所建设在乡村田野里的现代化学校;学校一共有753名学生,其中住宿生69.1名,占比约92%,是一所典型的寄宿制学校。学校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19年秋季开学以来,学校突出德育课程,通过探索和实践,探索出"思政大课堂"的创新模式
期刊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高校将红色基因融入“大思政”育人工作,是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育人底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动力,是坚持立德树人的精神内涵。因此,在“大思政”背景下,要把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实现线上线下一站式育人模式;把红色基因融入“三全育人”工作,构建互学互动一体化育人体系;把红色基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一系
针对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专业本科生理论课程之一《舞蹈人类学》的教学背景与授课现状,按照融入思政元素、创新授课方式、完善课程大纲、建立健全教材体系、强化信息技术支撑的总体思路,从加强理论课程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教学角度,在授课对象内部探索以思政元素融入艺术人类学基础理论、田野调查、艺术实践、艺术创作为手段,针对舞蹈学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构建本科生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通过强化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思政教育应该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青年政治人论坛”系列活动为例,提出高校深化大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立足高校学科专业特色,搭建“学科专业+思政教育”新平台,动员一线教研教师深度参与,从专业角度与高校学生进行思想互动,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潜能,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