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大宗淡水养殖品种主要包括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七个品种,这七种鱼的总产量占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其中草鱼的年产量占我国淡水鱼类养殖品种的首位。2012年5月至10月,以华中地区主养草鱼、辅养鲢鳙的池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主要养殖期间的水质变化趋势,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和多样性,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能量转换效率,并于2013年6月至10月,研究了华中地区主养草鱼池塘的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情况,旨在为建立一个结构优化和功能高效的水体养殖系统,使水域中的物质得到充分循环、初级生产力得到充分利用,充分发挥鱼塘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期间,池塘养殖水体的理化指标变化范围:水温为18.18℃~33.48℃,透明度为0.07m~0.29m,溶氧为4.41mg/L-11.91mg/L,pH为7.54~9.32,总氮为0.63mg/L~2.72mg/L,总磷为0.13mg/L~0.33mg/L,亚硝态氮为0.004mg/L~0.31mg/L,硝态氮为0.12mg/L~2.39mg/L,氨氮为0.41mg/L~2.39mg/L,活性磷为0.03mg/L~0.11mg/L,化学需氧量为8.35mg/L~9.13mg/L,悬浮物为12.08mg/L~92.17mg/L。(2)草鱼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240种,隶属8个门102属,其中绿藻门44属114种,蓝藻门20属44种,硅藻门12属19种,裸藻门10属38种,金藻门5属7种,甲藻门4属6种,隐藻门2属4种;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1.77×107ind/L~8.83×107ind/L,平均密度为4.23×107ind/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2.24mg/L~298.58mg/L,平均生物量为44.13mg/L;池塘的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为1.80~3.69, Margalef指数为3.12~6.74,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31~0.61。利用典范相关分析方法(CCA)对池塘浮游植物与水体理化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浮游植物的数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溶氧(DO)、pH、水温(WT)、透明度(SD)、氨氮(NH4+-N)和COD。(3)草鱼池塘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呈明显的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在30cm以上的的水层中,浮游植物毛产氧量达到最大,三口池塘分别为11.57g/m2·d、11.00g/m2·d、9.58g/m2·d,100cm以下的水层毛产量最低;5月-8月,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呈逐月上升的趋势,7月、8月时达到最高。三口池塘的平均补偿深度为111.83cm。实验结果显示三口池塘浮游植物平均水柱净产氧量分别为7.38g/m2·d、6.21g/m2·d、6.84g/m2·d,毛初级生产力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达到了0.956%~0.805%,太阳能转移为鱼产量的生态效率为0.10%~0.12%。(4)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实验结果为,不同月份养殖池塘叶绿素a的浓度分别为0.17g/m3、0.15g/m3、0.17g/m3、0.16g/m3、0.37g/m3,平均为0.20g/m3;在实验期间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分别为0.96d-1、1.52d-1、0.82d-1、0.50d-1、1.34d-1,平均为1.03d-1;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的分别为1.31d-1、1.58d-1、0.33d-1、1.29d-1、1.40d-1,平均为1.18d-1。综上所述,浮游植物在草鱼池塘生态中起着重要作用,水环境与浮游植物间相互影响,调控好水环境能够提高池塘的物质循环、浮游生物间的微循环和能量转换率,从而建立良好的池塘养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