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约有85%的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而65%以上的患者合并局部晚期或已转移至多个器官。一直以来,传统铂类双联化疗是晚期NSCLC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法,但平均总生存期(OS)只有8-10个月,细胞毒性化疗在NSCLC治疗中似乎达到了平台期。近年来免疫治疗的进展大大促进了驱动基因阴性NSCLC的治疗,其生存期较化疗更长,不良反应更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针对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L1)轴的免疫治疗为晚期NSCLC患者带来了长期的生存获益。目的:本研究评估了ICIs在晚期NSCLC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分析可能影响该类患者预后的因素,为晚期NSCLC患者免疫治疗提供更好的疗效评价,同时尽早为合并ICIs疗效可能不佳的患者提供更合适的治疗预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9月-2020年01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就诊的127例晚期和复发的NSCLC患者,并且接受ICIs治疗。运用SPSS 26.0软件收集数据及统计分析,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及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 Meier方法和Log-rank检验,同时绘制生存曲线。血清白蛋白、乳酸脱氢酶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cut-off值使用ROC曲线确立。多因素分析纳入相关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入组的127例患者,所有患者中年龄分布范围为30~84岁,中位年龄为65岁,男性、女性分别有104例(104/127,81.89%),23例(23/127,18.11%)。有15例患者发生基因突变,且在ICI治疗前均已使用相应靶向药物治疗并耐药。2、随访根据RECIST1.1标准,截至随访结束,127例患者中83例疾病进展,其中69例患者死亡,仍有58例存活。3例完全缓解,20例部分缓解,21例病情稳定,83例疾病进展。RR为18.1%,DCR为34.6%。所有患者的medianPFS(mPFS):3.7个月。3、与PFS相关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肝转移(1.4 vs.4.3m,p=0.01)、骨转移(2.2 vs.4.4m,p=0.046)、老龄(2.5 vs.5.1m,p<0.001)、东部肿瘤协作组织体力评分2-4(1.5 vs.5.8m,p<0.001)、二线治疗及以上(6.5 vs.2.7m,p<0.001)、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阴性(1.5 vs.5.8m,p<0.001)、基因突变(1.3 vs.4.8m,p p<0.001)、多器官转移(1.5 vs.6.2m,p<0.001)患者的PFS明显缩短。实验室检查低白蛋白(2.0 vs.5.6m,p<0.001)、高乳酸脱氢酶(2.7 vs.5.9m,p<0.001)、高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6.4 vs.3.1m,p=0.002)的患者也有更差的PFS。患者的性别、组织学类型、吸烟状态均与PFS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东部肿瘤协作组织体力评分2-4(HR=0.23,95%CI:0.14-0.37,p<0.001)、转移部位≥2(HR=0.21,95%CI:0.12-0.35,p<0.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3.6(HR=1.52,95%CI:1.04-2.24,p=0.032)与缩短的PFS相关,是PFS的独立临床预测因素。而合并肝转移、年龄≥70岁、基因突变、白蛋白、乳酸脱氢酶等其他影响因素未提示是NSCLC患者PFS的独立预测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ICIs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mPFS为3.7个月;2、ECOG评分、多器官转移和NLR与PFS独立相关,是PFS的独立临床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