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相催化生物柴油脱羧制备烃类燃料的研究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527236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于化石柴油,生物柴油因氧含量高而造成燃烧热值低、储存稳定性差、低温流动性差等缺点影响了它的使用。在最近几十年,国内外学者开始把研究重点转向“第二代生物柴油”,即把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中的氧脱去以提高其自身性能。目前用于脱氧的方法包括:催化裂化法、加氢脱氧法、脱羧/脱羰法。本论文采用脱羧/脱羰法脱去生物柴油中的氧。论文研究比较了多种催化剂的催化脱羧效果,最终选择负载型Mo/C催化剂作为脱羧催化剂。(1)考察了lmol/L KOH.1mol/LHCl、30%H2O2改性对活性炭催化生物柴油脱羧性能的影响,并与未处理的活性炭进行比较。活性炭经改性后,催化脱羧性能提高,其中,以1mol/L KOH处理时活性炭的催化脱羧性能最好,酯转化率和液态烃产率分别可达到94.26%和45.20%。(2)考察了过渡金属Mo、Ni的氧化态、金属态作为催化活性中心负载在活性炭载体时所得催化剂的性能。实验发现还原态Mo的催化脱羧性能要高于还原态Ni的脱羧性能;MoO3的脱羧性能要优于NiO;还原态Mo的脱羧性能要优于MoO3。当还原态Mo负载在活性炭上时得到酯转化率为99.21%,液态烃产率为48.53%。(3)以负载型Mo/C催化剂作为生物柴油脱羧去氧催化剂,研究反应温度、进料速率、催化剂用量、过渡金属负载率等因素对催化剂催化生物柴油脱羧效果的影响。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酯转化率逐渐增大,液态烃产率先增大后减小,在340℃时达到最大值。进料速率及催化剂用量都是通过影响反应物在催化剂床层的停留时间来影响催化剂脱羧效果;在实验考察的范围内,酯转化率及液态烃产率随着进料速率的增大都逐渐减小,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酯转化率逐渐增大,液态烃产率先增大后减小,在催化剂用量为40g时出现最大值。随着金属负载率的增加,液态烃产率逐渐增大,酯转化率约保持在90%。优化得到较优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40℃、进料速率为0.3258g/min、催化剂用量为40g、金属负载率为40wt%,在此条件下,酯转化率为99%以上,液态烃产率为62.35%。生物柴油脱羧后所得液态产物的燃烧热值、热稳定性、低温流动性相对于生物柴油有较大的提高。燃烧热值从39307kJ/kg增大到43130kJ/kg,在110℃下的诱导期从0.29h增加到1.55h,冰点从2℃降低到-20℃。(4)对比反应物与所得产物的组成分布且综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生物柴油在Mo/C催化剂下的脱氧路线。生物柴油脱氧主要以脱羧/脱羰反应为主,催化裂化反应次之,同时伴随着脱氢-聚合、脱氢芳香化、加氢等反应。(5)考察了Mo/C催化剂的寿命,分析了催化剂失活的原因。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在前三个小时,催化剂能够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3小时后催化剂活性逐渐降低,在反应13h后催化剂基本失去催化脱羧活性。
其他文献
随着沙漠化的加剧,对防风固沙植物沙柳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因其平茬的生理特性使得沙柳枝条的开发利用受到人们的关注。另外,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生物质可再生能源受到了
大学与城市的文化互动构建在冲突与融合的基础之上。两种文化主体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大学自治与城市社区、学术自由与城市市场需求、大学校园文化与城市市民文化等方面的冲突。
聚合物驱深度调剖是一项提高聚合物驱油效果的新技术。复合离子聚合物是由阴、阳、非三种单体共聚生成的一种新型聚合物 ,在油层中有很高的吸附性和流动性 ,适当交联后 ,可形
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电网运维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落实,并与日常运维有机结合,有效管控、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方法及实施。为保证工区隐患排查治理,建立了制度完善、流程
目的:探讨脑多发性硬化(MS)的CT、MRI的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确诊的MS常规脑CT、MRI图像55例,分析其CT、MRI特点及T1WI低信号病灶于DWI图像信号特点。结果:155例C
介绍了酚醛树脂的耐热改性研究方法以及改性后酚醛树脂应用,耐热改性的方法包括:芳烃改性、焦油改性、聚酰亚胺改性、硼酸改性、有机硅改性、钼酸改性、苯并嗪化合物、纳米材
目的研究某部海军陆战队员应激后成长的特点及其与正/负性认知偏向和自我接纳的关系。方法采用应激后成长问卷(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正/负性认知偏向量表(
孤岛油田蒸汽吞吐热采区是一个具有边底水的薄层疏松砂岩稠油油藏,水侵是影响其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应用数值模拟、物理模拟结果和现场实际生产资料,在研究了受边底水和注入水水
大港王徐庄油田五断块为典型的块状低渗砂岩厚油层油藏,每一开发阶段都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该油藏开发初期充分利用天然能量,无水采出程度达7%,后由于能
溶剂脱蜡法是润滑油基础油生产过程中一个重要步骤。目前,传统的润滑油溶剂回收工艺过程繁琐,效率低且消耗大量的能量,相比之下膜分离过程不涉及相变,过程简单,效率高,可用于润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