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鼻槁是耳鼻喉科常见病,西医的萎缩性鼻炎、干燥性鼻炎属于此范畴。鼻槁是指由于阴津不能滋润鼻窍所致的鼻内干燥,肌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主要特征的鼻病。西医对于鼻槁的治疗,干燥性鼻炎主要通过局部滋润鼻腔进行治疗,萎缩性鼻炎通过改善营养,改变胜过习惯,局部鼻腔冲洗、滋润鼻腔的药物,或通过手术缩小鼻腔,减少鼻腔通气量,减少水分蒸发,减轻鼻腔干燥和结痂[1]。局部用药和口服可一定程度上缓解鼻粘膜萎缩所带来的干燥感,而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治疗效果也是不尽理想。相比之下,中医药治疗鼻槁,毒副作用相对较小,治疗效果理想。对鼻槁中医辨证论治和用药方法的研究具有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系统研究鼻槁的文献,总结辨证论治和用药规律的研究,为防治鼻槁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本课题从古代和现代文献、现代中医著作以及名家医案入手,以鼻槁的辨证论治和用药规律作为切入点来进行研究,系统总结古代对于本病的认识,包括病名源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三个方面,总结出古代治疗本病的脉络。再搜集现代文献2004年至2014年的现代文献,选取其中概括鼻槁的30篇文献;搜集现代有关鼻槁或萎缩性鼻炎或干燥性鼻炎的现代著作20部;以及名家医案20篇。对于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法、用药特点等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古代对鼻槁系统研究较少,最早是以“鼻干、鼻燥、鼻槁、鼻藁”等作为症状出现。现代耳鼻喉科学中,“萎缩性鼻炎、干燥性鼻炎”属于此类研究。历代专家研究认为鼻槁的主要病因病机与“肺、脾、胃、肝、胆、肾等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燥邪犯肺,气血瘀滞,津液不足”有关。总结古代医家和现代医家的研究,鼻槁主要从以下辨证论治:燥邪犯肺证、肺气亏虚证、肺阴亏虚证、肺胃郁热熏鼻证、脾胃湿热熏鼻证、脾弱湿困证、肺肾阴虚证、肾阴亏虚证、木火刑金证、肺经风肝胆郁热证、痰瘀阻络证、气血瘀阻鼻窍证、气血亏虚证。本病根本原因是由于“燥热”之邪侵犯肺卫,中药主要是以清热养阴药为主。用药方面,古代医家对鼻槁的治疗较少,结合现代医家治疗,常用药有麦冬、沙参、百合、旱莲草、甘草、山药、白术、人参、党参、黄芩、黄柏、黄芪、石膏、天花粉、玉竹、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火麻仁、茯苓、薏苡仁、白茅根、桔梗、贝母、枇杷叶、杏仁、熟地黄、当归、阿茯苓、薏苡仁、阿胶、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