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和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划界问题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53647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康德和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的考察,对两者哲学“两个世界”划分理论进行了比较和研究。首先,论文从哲学上最古老的一个词“逻各斯”开始,我们认识到,人是一种理性动物,人的生活离不开语言。然而,正是因为人有理性、人说话,最终导致人的形而上学性。在漫长的哲学发展史中,人们制造了一揽子各式各样的形而上学体系,它们引导着人们的追求,同时也使人们陷入混乱和迷雾。在这种以理性为主导的人类认识过程中,也有一些通过非理性的、直觉的、体悟式的非“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方式来直接达到所谓的形而上的真实世界,这时,也就不存在混乱的形而上学问题了。但是,人最显著的特性是理性,虽然理性和语言有时候就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并不能完全把握这个世界的本质,人依然要依靠理性来行走,不管现在还是将来。理性不是全能的,却不可或缺。其次,理性主义(相对于非理性主义)的康德和前期维特根斯坦分别运用划界的方法来排查哲学问题,通过给理性和语言的划界来确定哪些是人们可以认识的知识,哪些是人们不能认识的非经验的部分。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如果我们抛开两位哲学家头上的标签、抛开两者的历时性,两者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休谟难题的继承——将事实和价值分开,甚至也是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两个世界”的继承。两者都是运用先验的方式考察理性、语言自身,再用理性、语言给自身和世界划界,并都从认识论过渡到形而上学(伦理学)。最后,康德和前期维特根斯坦在处理伦理问题上有不一样的做法,尽管他们都对形而上学报以崇高的敬意。他们都提倡一种绝对主义伦理观,超越经验世界里的相对主义伦理观。维特根斯坦对这个超验世界保持了彻底的沉默,因为这是不能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它不在事实世界之内;而康德通过引入“自由”来超越经验世界的必然性,让伦理学通过实践理性来实现。事实与价值问题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或许不是人类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去链接这二者,而是因为它们本来就不属于同一个领域。但是,人们是不会满足于生活在事实世界里而没有终极关怀,所以人们一直在艰难的求索中,关键是要保持二者之间一定的张力,而新实用主义,对我们来说,不失为一种启示。
其他文献
摘要马克思的哲学观是马克思整个学说的基本前提,它直接规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它的变革也直接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其他学说的划时代意义。随着对马克思的现代性
扬巴蒂斯塔·维柯是十八世纪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也是公认的历史哲学和近代社会科学奠基人。《关于各民族共同性质的新科学的一些原则》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一
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技术的世纪,基因研究更是生物技术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基因技术的研究应用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许多领域,并逐渐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各国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纷纷增加投资力度,力争占据该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在此背景下,我们从基因科学领域的文献研究成果出发,运用量化分析方法侧面考察我国基因科学领域的研究发展状况,从科学计量学角度梳理出我国基因科学研究的脉络,勾勒出我国基因科学领域的发展
我们正生活在科学技术成果显著的时代,正感受着科技带来的巨大变迁,正沉浸在科技编织的绚烂世界。与这种变迁和绚烂相对应的就是科技推动下媒介与休闲的变革百态。从科学技术
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国门”被重新打开,使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门”被打开之后不但进来了大批带着西方文明的陌生人,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