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本研究通过调查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出院后院外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及循证用药情况,进而了解冠心病二级预防现状,为今后临床工作中规范化的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缩短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的差距,提高二级预防的疗效。2.通过研究PCI术后患者的心脏康复干预对降低患者血脂及改善生活质量的影响,为PCI术后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选取100例2011年12月-2013年1月因冠心病于湖南人民医院行PCI治疗的患者为调查对象,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运用中国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问卷评价PCI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PCI术后患者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危险因素指标控制情况、常规药物使用率。2.选取70例2013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PCI术后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对照组依照冠心病相关防治指南给予药物治疗,并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康复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综合心脏康复程序(运动康复程序、健康教育、药物治疗等)。分别于干预6个月、干预12月后,统计患者药物服用情况、生活质量、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6分钟步行试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了解心脏康复对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我院PCI术后患者随访时空腹血糖、TG、LDL—C较入院时比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随访时患者体重、BMI、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吸烟率与入院时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2.出院时服用阿司匹林、波立维、他汀调脂药、B受体阻滞剂、ACEI/ARB的比例分别为100%、100%、100%、100%、98%,随访时各类药物服用比例分别92%、82%、66%、60%、57%。其中以他汀降脂药、B受体阻滞剂、ACEI/ARB服用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3.心脏康复干预组与对照组冠心病危险因素结果比较:出院6个月及12个月,两组间舒张压及空腹血糖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6个月及12个月后两组间收缩压、HDL-C、TC/HDL-C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6个月及12个月后两组间TC、TG、LDL-C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心脏康复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间心肌梗死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1%VS 3.3%,0%VS 0%)(P>0.05);康复组血运重建(包括再次PCI或CABG)、不稳定型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6%VS 30.0%,6.3%VS 20.0%,12.5%VS23.3%)(P<0.005)。5.实施心脏康复干预1年后两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0%VS 100%,100%VS 93.3%,78.1%VS 70.0%)(P>0.05);康复组β受体阻滞剂药物使用率、ACEI/ARB药物使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VS 63.3%,65.6%VS 50%)(P<0.001)。6.康复组干预一年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8.14±23.54 VS78.88±2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干预一年后,两组6分钟步行距离较术后一周6分钟步行距离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康复组干预一年后6分钟步行距离较对照组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CI术后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中吸烟、血脂、体重控制不理想。2.多数PCI术后患者术后仍能继续按照出院医嘱服用药物,但总体服药率有所下降。其中以他汀降脂药、B受体阻滞剂、ACEI/ARB服用率下降明显。3.心脏康复程序能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提高患者PCI术后药物使用率、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