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探讨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穿刺方法提供指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解放军307医院和空军总医院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609名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为经会阴穿刺活检组和经直肠穿刺活检组,解放军307医院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组295例,其中,PSA灰区患者100例(临床上将血清PSA处于4~10 ng/ml范围内称为PSA灰区);空军总医院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组314例,PSA灰区患者110例。统计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浓度、手术耗时、穿刺针数、总前列腺癌检出率以及PSA灰区前列腺癌检出率,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便捷性和穿刺效率;对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血尿、血便、发热、疼痛、尿潴留、菌血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本研究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的血尿、血便,高于38.5摄氏度的非一过性高热、菌血症定义为严重并发症;比较两组间穿刺术后总的并发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探讨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和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安全性。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服从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平均水平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服从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平均水平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应用卡方检验和Fisher,s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穿刺前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浓度无显著差异,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组手术耗时明显长于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组(30.86±6.30 vs 15.37±3.74,P<0.001),经会阴穿刺活检组穿刺针数显著多于经直肠穿刺活检组(20.67±5.27 vs 10±0,P<0.001);前列腺癌检出率方面,经会阴穿刺组略高于经直肠穿刺组(45.08%vs 44.90%,P=0.9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PSA灰区的患者,经会阴穿刺组前列腺癌检出率显著高于经直肠穿刺组(37%vs 23.63%,P=0.035)。两组间总的并发症发生率经直肠穿刺活检组显著高于经会阴穿刺活检组(55.09%vs 42.03%,P=0.001);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经直肠穿刺活检组显著高于经会阴穿刺活检组(4.46%vs 0.68%,P<0.001),血便发生率经直肠穿刺活检组显著高于经会阴穿刺活检(19.75%vs 0.68%,P<0.001),发热发生率经直肠穿刺组显著高于经会阴穿刺组(6.37%vs 2.03%,P=0.008);菌血症的发生率经直肠穿刺组显著高于经会阴穿刺组(1.59%vs 0,P<0.001);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后血尿及疼痛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PSA灰区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总的并发症发生率经直肠穿刺显著高于经会阴穿刺(55.45%vs 41%,P=0.036),经直肠穿刺组发热的发生率为3.64%(4/110),经会阴穿刺组为2%(2/100),P=0.4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直肠穿刺组菌血症的发生率为0.91%(1/110),经会阴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经直肠穿刺组血便发生率为20%(22/110),显著高于经会阴穿刺组的0(0/100),P<0.001;经直肠穿刺组与经会阴穿刺组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2.73%(3/110)、4%(4/1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8;经直肠穿刺组与经会阴穿刺组的血尿发生率分别为28.18%(31/110)、35%(35/1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8;严重并发症方面,经直肠穿刺组的发生率为3.64%(4/110,其中2例出现高热,1例血培养阳性,1例出现较为严重的直肠出血),经会阴穿刺组为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3)。结论: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金标准,目前临床实践中常用的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和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都是指南推荐的的穿刺方法;本研究发现,两种穿刺方法总的前列腺癌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但对于PSA灰区的患者,经会阴穿刺前列腺癌检出率显著高于经直肠穿刺;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操作简便,穿刺活检耗时短,易于开展,但并发症发生率更高;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手术过程相对更复杂,耗时更长,但并发症发生率低。因此,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比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更安全,对于PSA灰区或存在出血、感染等高危因素的患者,采用经会阴穿刺活检方法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