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了解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情感气质特点类型,探索具有特殊情感气质的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家庭环境、自身述情功能、生活事件等因素的特点及相互影响,通过情感气质特点辅助临床早期识别单双相抑郁障碍疾病进而明确临床诊断,及时针对性干预,改善青少年人群生活质量。方法:样本均取自2020年2月-8月在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入住的抑郁症青少年患者共110例,其中单相抑郁患者70例、双相抑郁患者40例,健康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青少年单双相抑郁患者情感气质特点类型,探索具有特殊情感气质的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家庭环境、自身述情功能、生活事件等因素的特点及相互影响,通过情感气质特点辅助临床早期识别单双相抑郁障碍疾病进而明确临床诊断,及时针对性干预,改善青少年人群生活质量。方法:样本均取自2020年2月-8月在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入住的抑郁症青少年患者共110例,其中单相抑郁患者70例、双相抑郁患者40例,健康对照50例。入选对象使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多伦多述情量表(TAS-20)中文版、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情感气质自评问卷青少年中文版(TEMPS-A-CV)。采用SPSS 23.0软件将所有收集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样本总体以女性比例稍高,双相抑郁组年龄稍高;文化程度上单相抑郁组以初中文化居多,双相抑郁组以高中文化居多(P<0.05);家庭所在地以农村偏多,其中单相抑郁组父亲文化程度较双相抑郁组高(P<0.05);发病年龄方面单相抑郁组较双相抑郁组早(P<0.05)。2.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抑郁气质、环性气质、情感旺盛气质、易激惹气质及焦虑气质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0.05);双相抑郁组在环性气质、情感旺盛气质、易激惹气质及焦虑气质在均数±标准差一栏均稍高于单相抑郁组,单相抑郁组抑郁气质得分高于双相抑郁组,(t=4.05,P<0.05);焦虑气质在单相抑郁组及双相抑郁组均得分均高于其余气质。且存在性别差异;其中男性比女性抑郁气质、环性气质及焦虑气质更为明显(t=3.66,t=3.16,t=3.51,P<0.05);女性比男性情感旺盛气质明显(t=-2.71,P<0.05)。3.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人群存在明显述情障碍表现,多表现为难以识别自身的情感,且难于描述自己的情感,(P<0.05);单相抑郁组较双相抑郁组述情障碍明显(P<0.05)。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女性较男性有更为明显的述情障碍表现(P<0.05)。4.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组与正常青少年对照组家庭环境因素存在差异性,单双相抑郁障碍组显示低亲密度、情感表达,高知识性及娱乐性。其中双相抑郁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宗教观、组织性均低于单相抑郁组(均P<0.05),且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家庭环境各维度要优于高于男性。5.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负性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各维度负性总刺激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青少年单相抑郁组与双相抑郁组生活事件存在差异,其中双相抑郁组四个维度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及其它总刺激高于较单相抑郁组(均P<0.05)。无明显性别差异。6.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各情感气质类型均呈显著相关性,生活事件总分及各维度与抑郁气质、环性气质、易激惹气质、焦虑气质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情感旺盛气质呈显著正相(P<0.01);生活事件的人际关系、受惩罚与情感旺盛气质呈显著正相关(P<0.01),学习压力、其他与情感旺盛气质呈正相关(P<0.05)。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人群的抑郁气质与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宗教观呈显著负相关(P<0.01);环性气质与矛盾性、成功性、知识性呈显著正相关,与情感表达、独立性呈负相关(P<0.05);情感旺盛气质与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知识性、组织性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控制性呈正相关(P<0.05);易激惹气质与情感表达、独立性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宗教观呈负相关(P<0.05);焦虑气质与情感表达、独立性、宗教观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抑郁气质、环性气质、易激惹气质及焦虑气质均与难以识别自己的情感与难以描述自己的情感维度呈正相关(均P<0.01)。7.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焦虑气质及易激惹气质与生活事件显著负向影响作用。情感旺盛气质家庭功能各维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焦虑气质与抑郁气质对述情障碍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情感旺盛气质对述情障碍有显著负向影响作用。结论:1.青少年单相抑郁症患者以抑郁焦虑气质为主,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在环性气质、易激惹气质及焦虑气质多种气质并存;2.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气质、环性气质、易激惹气质及焦虑气质等情感气质影响患者的述情功能,其中焦虑气质及抑郁气质影响更大;3.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家庭特点多表现为低亲密度、情感表达,情感旺盛气质对于家庭环境具有正向影响,抑郁气质、焦虑气质、环性气质及易激惹气质对家庭环境均有负面影响;4.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负性生活事件较多,情感气质类型以焦虑气质及易激惹气质与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刺激增加呈显著正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人类早期应激非常普遍,早期应激是精神健康结局的风险因子,早期应激的发生对个体的心理发育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心理弹性则是作为一种保护个体的因素,它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因此,为了对高风险人群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并为预防或减少不良精神健康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探究了早期应激与心理弹性对精神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深圳和长沙两地招募了研究志愿者,其中健康志愿者共239例,精神
目的:研究SETDB1在乳腺癌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探讨SETDB1促进乳腺癌侵袭、迁移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靶向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收集乳腺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蜡块,制作组织芯片,检测SETDB1核浆表达水平,评分统计分析SETDB1核浆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免疫组化检测SETDB1、ER、PR及HER-2的表达水平;卡方检验分析SE
目的:5-羟色胺1A受体(5-HT1AR)与食欲素1型受体(OX1R)与抑郁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且两者都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上述两种受体可以发生二聚化,从而形成二聚体,此二聚体的形成为理解神经传递机制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理解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及新的药物开发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本次实验利用双免疫荧光实验验证5-HT1AR与OX1R在前额叶皮质细胞膜上的共定位,这是两受体能够在前额叶皮层发生二聚化的前
目的:观察青少年期精神分裂症在阿立哌唑单药治疗中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的浓度改变。并探索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中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与精神病性症状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探讨血清细胞因子作为精神分裂症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纳入了91名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或住院治疗的青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将其设为研究组。均采用阿立哌唑进行治疗,观察随访时间为8周。与此同
目的:从脑肠轴方向探索酒精依赖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肠道菌群的差异,为酒精依赖患者的治疗寻找新的突破。方法:实验组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入住深圳市康宁医院成瘾病房同意并符合入组标准的酒精依赖患者47例,对照组选取同时期招募的符合入组条件的健康对照组77例。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等
目的:研究双相抑郁障碍和单相抑郁障碍临床及生物学鉴别指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Fisher判别分析模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筛选双相抑郁障碍的最佳预测模型。方法:入组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2020年4月至2020年11月住院的单相抑郁障碍患者94例、双相抑郁障碍患者97例(双相Ⅰ型43例、双相Ⅱ型54例)为研究对象,并收集同时期健康对照79人。双相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需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
目的:强迫性障碍涵盖了难以控制的强迫思维及继发的强迫行为,是一种归属于神经症范畴的精神障碍,症状发展到严重的程度时会明显影响患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诊治不及时也常常引起病情迁延不愈,是临床公认的难治性精神障碍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TPH2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修饰与强迫性障碍的相关性,以及TPH2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能否影响强迫性障碍的严重程度。方法:收集2018年05月至2021年02月于
目的:抑郁症是严重的情绪障碍疾病,患者常伴有认知功能损害,工作记忆作为认知功能重要组成部分也存在缺陷,工作记忆损伤同时会影响患者社会功能,同时也与患者的临床症状息息相关。目前抑郁症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临床表现,而无明确的客观指标进行诊断,存在大量漏诊、误诊等情况。本研究主要探究抑郁症患者工作记忆更新、抗干扰能力、工作记忆容量、注意力维持能力等损伤情况,以及其与患者临床症状、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以期为
目的:对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伴有疼痛症状抑郁障碍患者与无疼痛症状抑郁障碍患者的主观与客观睡眠的差异,及对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从而为改善伴疼痛抑郁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和提高临床治愈率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抑郁障碍患者。使用VAS(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PHQ-15(Patient He
目的:双相情感障碍和酒精依赖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两者存在显著的共病现象,但是两者共病的基础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双相情感障碍和酒精依赖症的全基因关联数据,识别与两种疾病共同关联的多效性易感位点,初步探讨多效性易感位点的生物学功能,为研究两种疾病共病的遗传基础提供科学线索。方法:本研究中的全基因组关联数据均来源于公开数据库,双相情感障碍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来源于20,352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