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位睿智、理性、成熟的当代作家,王安忆在20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以背向主流意识形态,面向心灵的叙述姿态一直保持着不断生长的状态:从早期倾诉个人经历感受的独语阶段,到跋涉人类精神家园的探索阶段,再到关注都市女性命运的悲悯阶段,最后到回归乡村人性人情的审美阶段,不同阶段的她总是不能一以贯之,每一次转变都带有重大的突破意义,都会带来具有“象征意味”的作品,而在这种创作状态的背后是其强烈的理性写作动机和独特的小说叙述观念的促使和推动。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主要从宏观上概括王安忆20多年小说创作的风貌和对当代文学的贡献,并交代论文写作的主要思路。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王安忆的理论著作《心灵世界》和一系列创作谈中追根溯源,寻找并提炼其小说叙述观念的理论精髓:小说即故事和“四不要”的叙述原则。同时,对不同阶段小说中所呈现的叙述形态进行宏观上的把握和概括,从而梳理出一条王安忆小说叙述观念和创作风格的变化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王安忆小说叙述观念的核心与本质:对理性和逻辑等物质化构成手段的突出与强调。第二章以其小说叙述观念为基础,从叙述学的角度出发,选择“视角”、“语言”、“结构”这三个在王安忆小说文本中最为突出和灵活的叙述要素,对小说的叙述方式进行具体的文本阐释,概括出小说全知视角、抽象化语言和圆形隐喻结构的形成及其成因,实现对小说文本中物质化构成手段的发掘和认识的目的,并对物质化构成手段给小说文本以及文本以外所带来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深入地分析。第三章将把目光投落在王安忆小说叙述方式背后的叙述姿态和文化关怀上,并指出对叙述方式的强调并非是她理性写作的终极追求,而是以叙述方式为文化载体表达她与所面对的存在之间关系的一个隐喻与象征,代表了王安忆创作的精神向度和文化关怀。结语是通过对不同创作阶段作品中“孤独”、“漂泊”、“悲剧”等丰厚多元的生命体验与生存意义的追寻,升华出王安忆的“心灵世界”里潜蕴着以理性之光烛照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面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缺陷与危机,王安忆以日常生活为物质材料,带着对抗并试图平复现实的焦虑踏上了以写作为救赎的艺术道路,并不断地拓展小说的书写空间,不断地探索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存在的多种可能,倚靠理性与逻辑,以饱含温情的笔触寻找不管经过多少岁月、多少苦难却永恒不变的人类最稳定、最基本的内核:关于生命本真状态的思考,将对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