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关键是植被的恢复。本文对设立在大明山中山区处于不同恢复阶段的四个固定样地进行定位调查,主要对其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动态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大明山中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种类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前期物种定居期,植物种类持续增加,在形成阳性、中生性树种共优群落时达到最大,此后,植物数量有所减少并趋于稳定;(2) 植被恢复速率较快,人工采伐森林后炼山形成的次生裸地,经过20年的自然恢复,可形成拟赤杨、罗浮栲共优群落,经过30年的自然恢复,则转变为中生性树种占优势的罗浮栲群落;(3) 通过对各样方的群落相似性系数进行计算,构建了群落演替序列;(4) 对各样方的高度级、径级进行统计分析,群落乔木层建成初期林木生长较快,其他时期,各级数量所占比例变化并不明显;(5) 通过多样性指数计算来衡量各样方在群落组成结构的变化,发现大明山中山区常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恢复初期迅速增加,此后略有下降但变化并不明显;在恢复初期群落各层的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恢复中期则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恢复后期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6) 对群落中优势种种群特征进行分析,表明群落在向顶级群落发育的过程中,优势树种种群结构呈典型的增长型,总体分布有由集群向随机扩散的趋势;(7)采用Lev ins建议的Shannon一We 1 ne:指数来测定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表明在恢复过程中,中生性树种的生态位宽度变大,而阳性树种的生态位宽度则逐渐变小;(8)对大明山中山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进行分析,表明该区域生态系统限制性因子为土壤因子,容易受到干扰,自然干扰形成的林窗对群落的恢复有较大的影响,在林窗形成的初期,林窗内物种多样性有先下降的趋势;(9)本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大明山中山区常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动态的变化,并对生态系统脆弱性、演替顶级理论进行了探讨,提出大明山中山区次生天然林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