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树叶斑病病原鉴定和化学防治技术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6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9月,在安徽农业大学校内发现了珊瑚树(Viburnum odoratissimum)一种叶斑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未发现有对此病害的相关报道。为有效防治珊瑚树叶斑病,作者对合肥市4个主要公园(包公园、合肥市植物园、泸州公园和半岛公园)和安徽农业大学园区(约0.5公顷)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这些地区种植的10万余株珊瑚树中,叶斑病的发病率达到60%。通过采样分离鉴定,经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引起珊瑚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vum)。通过探究小新壳梭孢菌的生物学特性,五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和田间防治效果,以期为珊瑚树叶斑病的发生、流行及防治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得到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形成白色棉絮状菌落。该菌落初期呈白色,后期菌丝变为灰黑色,气生菌丝发达。在双蒸压灭菌的松针水琼脂培养基中可产生分生孢子器,呈黑色球状或不规则形状,病原菌分生孢子为椭圆形或卵形,单孢,大小约为长度16-17 μm,宽度5-6μm.,分生孢子早期为无色透明状,无隔膜,后期逐渐变为棕褐色。对病原菌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编码延伸因子基因(Elongation factor 1-alpha,EF1-α)以及部分β微管蛋白基因(Part of the β-tubulin,TUB2)进行多基因聚类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病原菌和小新壳梭孢菌菌株MAR2134分在同一支上且支持率达到92%。综合形态学观察和分子学鉴定,明确引起珊瑚树叶斑病的致病菌为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vum)。2、珊瑚树叶斑病小新壳梭孢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了小新壳梭孢菌在不同温度、光照、pH、选择培养基以及不同碳氮源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5-40℃之间均能生长,在30℃时生长速度最快,病原菌致死温度为52℃、10分钟,光照对其生长存在促进作用,在pH3-11之间均能生长,当pH=8时生长速率最快,在供试选择培养基中,胡萝卜培养基效果最好,在以蔗糖和蛋白胨为碳氮源的供试培养基中生长效果最好。3、五种杀菌剂对小新壳梭孢菌的抑制作用及田间药剂效果采用室内毒力测定的方法研究了多菌灵、戊唑醇、咪鲜胺、丙环唑和氟硅唑五种杀菌剂对小新壳梭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氟硅唑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和EC90值达到了 0.0291μg/mL和0.1820μg/mL;其次是咪鲜胺,EC50和EC90值分别达到了 0.0500μg/mL和0.1935μg/mL;多菌灵和戊唑醇的抑制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是 0.1515μg/mL 和 0.1755μg/mL,EC90值分别是 3.2730μg/mL 和0.5007μg/mL;效果最差的是丙环唑,EC50和EC90值分别为0.3640μg/mL和1.8046μg/mL。选择了 40%多菌灵和12.5%戊唑醇两种性价比较好的杀菌剂,通过稀释一定倍数,进行田间药剂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田间稀释同样倍数的40%多菌灵防治效果比12.5%戊唑醇效果好。稀释500倍的40%多菌灵防治效果最好,在第一次药后7d和第二次药后7d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 93.69%和90.20%;其次是稀释800倍的40%多菌灵,在两次药后7 d的防治效果达到了 72.61%和86.85%。防治效果最差的是稀释1000倍12.5%戊唑醇,在第一次药后7d和第二次药后7d防治效果分别为35.14%和22.79%。
其他文献
亚洲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可以侵染各个发育阶段的小麦,引起小麦赤霉病及茎基腐病的发生,严重降低我国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目前对于该病原菌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药剂,不仅逐年增强病菌的抗药性,也会对环境和食品安全产生负面影响。生物防治以其绿色、安全等优势逐渐引起关注,关于F.asiaticum拮抗菌的研究日益增多。本研究就亚洲镰孢菌拮抗菌的分离鉴定、生防机制、防治效果、生防菌剂等进行
学位
绿僵菌(Metarhizium spp.)是一种普遍应用于农业生物防治中的害虫病原菌,同时有抑制植株病原菌、促进植株繁殖的优点。但是现阶段,绿僵菌在农业生物防治中具有杀虫速度慢和抗逆能力差问题。因此,有必要继续探究分析绿僵菌生长发育、抗逆性、致病力的可能作用机制,这将对绿僵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存在
学位
拟地甲又称拟步甲或伪步行虫,我国常见拟地甲主要有蒙古拟地甲(Gonocephalum retiulatum)、网目拟地甲(Opatrum subaratum)和二纹土潜(Gonocephalum bilibneatus)。在四川省烟草种植区,土栖类拟地甲严重危害烟草,尤以烟苗受害最重。目前,四川植烟区的拟地甲种类不明确,与之相关的生物防治措施也少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从四川凉山州的植烟区采集供试昆虫
学位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tze.)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种子可以榨油,其木可用于雕刻,叶子具有养生、延缓衰老等功效,是茶树上最具经济价值的部分。近年来,随着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茶树病害的危害面积和危害程度均显著增加。其中,茶树轮斑病是茶树重要叶部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危害成叶,老叶及嫩梢,严重时导致茶树叶片大量脱落造成整株死亡,不仅降低了茶叶的产量,还严重影响茶叶品质。本
学位
玉米,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具有很高的食用、制造和经济效益价值,而随着它的生长,各种病原菌的攻击不可避免地影响其产量和质量。因此,挖掘植物体内潜在抗病基因并探究其作用机制,对玉米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前期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筛选得到玉米ZmGLP1抗病候选基因,将其在拟南芥中过表达,通过将种子铺在含有潮霉素的MS培养基筛选获得T1代植株,进一步在分子水平验证、扩繁,获得T3代阳
学位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属于半翅目飞虱科,作为刺吸式农业害虫,能够吸食水稻、玉米等作物叶片汁液造成直接危害。同时,灰飞虱还能传播多种病毒病给农业生产带来间接危害。新型介离子杀虫剂三氟苯嘧啶通过快速抑制乙酰胆碱诱导的离子流阻断神经信号传导而杀死害虫,是目前唯一能抑制而非激活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 ACh R)的化合物,能够高效防控各种稻飞虱。本文通过生物测定发现雌雄灰
学位
油菜菌核病是甘蓝型油菜中由核盘菌引起的常发性真菌病害。目前,对甘蓝型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手段主要是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核盘菌与植物的互作过程中会分泌草酸盐,使植物组织酸化,叶绿体类囊体腔p H降低,增加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iolaxanthin de-epoxidase,VDE)活性,降低紫黄质含量,促使ABA积累减少,导致植物气孔开放、胼胝质和ROS减少,增加植物对核盘菌的敏感性。本研究基于BnaV
学位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具有繁殖能力强、迁徙速度快、食性范围广等特点。自2019年入侵我国以来,已对多个省份的玉米生产造成危害,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是农业农村部推荐应急防控草地贪夜蛾的主要化学药剂之一,然而,部分地区的草地贪夜蛾对甲维盐已表现中等水平抗性。增效助剂的研发与应用不仅可以显著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且可有效减缓有害生物抗
学位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和玉米品种更新迭代速度加快等原因,导致玉米产区病虫草害如小斑病等防控难度加大,严重限制了玉米产量和品质。利用绿色农药替代传统化学农药防控玉米病害,对解决传统农药过量施用产生的生态环境及农产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硒作为人和动物生命中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硒对植物中也具有有益的作用,在适宜的浓度条件下,可有效地提高植物的抗氧化能力
学位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化学农药的使用是其主要防治措施。叶菌唑是我国新登记的三唑类杀菌剂,可作为轮换或替代药剂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而目前国内登记的叶菌唑农药制剂产品仅有2个。本文以10%叶菌唑微乳剂和40%叶菌唑悬浮剂为对象,研究了植保无人机和电动喷雾器下2种叶菌唑制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其对真菌毒素污染的控制效果,建立了小麦植株、籽粒中叶菌唑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