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快速城镇化及乡村产业格局变迁的背景下,我国中部地区村镇聚落正处于剧烈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其空间重构过程也呈现出加速的迹象,这其中既有理性的改进,也浮现出“建设性破坏”的无序躁动。论文以问题为导向,引入了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的双向视角,指出村镇聚落中空间与社会同时发生的巨大变革均不是孤立的现象,两者具有明显的关联性。论文首先对我国中部地区五镇进行了案例比较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在村镇聚落变迁的空间——社会两个层面上进行深层次挖掘,将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出两者相互影响的关键机制,并从社会视角探讨了对空间重构的评价。论文通过对“唯空间论”的反思倡导一种新型价值观,还从建筑规划专业角度,就空间重构如何适应和促进社会转型提出了一些空间营建策略。论文总结了中部地区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之间的一些规律性问题。研究的核心是探求“过程”的动态机制,而不是研究一种静态的“模式”。通过该领域的研究,人们可以洞察社会转型引发和深化空间变革的机制。本文认为,对于中部地区村镇聚落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复杂的空间问题,应基于“政府—市场—社会”的多元视野下来看待它,三者是一个紧密联系又相互有别的“共同体”,简单地就空间而论空间无助于解决问题。研究表明,虽然中部地区的村镇大都源自于农业聚落,但在不同的区位条件、发展时段、资源禀赋和政策背景下,各村镇聚落经历了不同的社会转型或社会转型的不同阶段,走向了不同的空间重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本文所提炼的社会——空间互动机制是不同类型村镇聚落差异化发展的关键参数。总体而言,当代我国中部地区村镇聚落的发展态势已由过去的“同质同构”转变为“异质异构”,而目前许多建设主体(包括规划技术部门)经常采取几种固定的“模式”去套用到村镇聚落中。这些村镇建设工作往往忽略了形塑空间的社会背景与内涵,也忽略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价值、以及人(尤其是掌握了一定社会资源的人或作为利益群体代表的人)的主观意识带来的干扰。基于这种理解,论文提出中部地区村镇聚落应保持差异性发展路径和多元化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