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隔绝术用纺织基人造血管成形及其性能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caoerd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血管疾患如动脉硬化、血栓栓塞、动脉瘤越来越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近四十多年来,由于人造血管的出现和发展,用外科手术重建已闭塞的动脉,恢复器官和远端肢体的供血,已成为一种常规临床手术。全世界每年需要大量各种类型的人造血管产品,因此世界范围内对人造血管的结构和性能、新型制造技术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1969年,科研工作者提出了腔内治疗的概念,1990年9月,Parodi首先应用可被球囊扩张的覆有涤纶的支架治疗人体腹主动脉瘤(AAA)并获得成功,揭开了血管外科领域新的一页。近年来,针对动脉扩张性疾病,出现了微创血管腔内疗法-腔内隔绝术,该疗法通过在血管内植入金属支架-人造血管的复合体移植物,从而将病变段血管隔绝于正常循环血流之外,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进口腔内隔绝器具价格昂贵,供货周期长,所以研制国产腔内隔绝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腔内隔绝术用织物是腔内血管隔绝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能否将病变段血管隔绝于正常循环血流之外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腔内隔绝术用织物的织物结构设计和力学性质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次课题研究中设计和织造了不同纱线类型、纱线细度和织物组织的一系列试样,为了便于比较和分析,统一选取30d PET单丝作为经纱,分别选取20d,20d/12f,30d,30d/12f四种PET纱线纬纱,3/1↗、2/2↗和平纹3种织物组织,在经过改造的全自动小样机上完成,下机后将所织造试样进行清洗过程,以去除杂质,对试样深度清洁。对自行织造的12种管状织物进行了清洁预处理后,对试样分别进行了管壁厚度,织物项破强度和水渗透性能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对测试中的测试参数进行了讨论和分析,通过大量实验确定了厚度测试中试样的正反面的受力不同不会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同时确定了对于本次研究中的试样的水渗透性测试最佳时间为10分钟。在此基础上对12种试样进行逐项测试,最后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从分析可得,织物结构(包括纱线结构、纱线细度和组织结构)对织物力学性质的影响关系。同时运用数量化理论Ⅰ对上述的测试内容进行了预测和评估,结果表明纱线的结构对其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组织组织,最后是纱线的细度。总之,本课题设计和织造了密度均匀、高密、超薄和无缝的腔内隔绝术用管状织物,并对织造的12种试样进行了相关力学性能测试,得到了织物结构(包括纱线类型,纱线细度和织物组织)对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的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关系,同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评估和预测,为进一步优化腔内隔绝术用织物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促进腔内隔绝系统的国产化。
其他文献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把学生的思绪带入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在教学中,创设趣味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以便我们
幽默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标记理论出发,来揭示言语幽默的解析。通过研究发现,言语幽默的成功理解必须依赖两个条件:无标记的认知预语境和有标记的信息量。通
蛹蛋白粘胶长丝(简称PPV),是新型再生蛋白质纤维的一种,又称波特丝或蛹蛋白丝,它是由70%的粘胶和30%的蚕蛹蛋白混纺而成的,是我国在化纤新产品开发中独有专利的奇葩。它是采
将同伴互评的评价模式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充分发挥和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参与度,更好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关注。本文结合实践,在同伴互评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城市内涝积水及径流污染,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SWMM平台建立雨水管网模型,对比分析布设LID措施前后降雨径流、节点积水、管道荷载及排放污染物负荷,研究LID措施水量水质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英语介词进行隐喻化认知解读是理解英语介词多义性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in的原型意象图式及其图式变体,探讨in由空间域向其他认知
在中国食管癌高发区之一潮汕地区进行了一项大型的病例—对照研究 ,旨在调查吸烟、饮酒和某些食物因素的食管癌病因学作用。研究包括124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例及1248例按年龄
通过正交实验,根据减量率、开纤率确定PTT/PA6复合超细纤维和PTT/PET复合超细纤维的最佳开纤工艺。对PTT/PA6和PTT/PET复合超细纤维以及PTT纤维的染色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家间冲突有所减少,而国内冲突的数量却不断上升,这种国际形势的变化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导致国内流离失所者(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s,IDPs)数
通过研读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立法、学说和判决,可以发现,我国法律界关于证明标准相关概念的理解并不准确,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也颇多混乱无序之处。证明标准的功能主要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