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泽论视角下英译《水浒传》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来源 :河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xtr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研究视翻译为一个封闭的语言转换过程而仅从单纯的语言层面去关注它,这就不免忽视了涉及其中的文化因素,从而暴露了翻译研究的某些局限性。作为后殖民主义研究的一种应用形态,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关注的是隐藏于翻译背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以及译文生成后的影响。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将文化政治观点和批评策略引入翻译研究,从而对其产生现实深远的意义。   较之前的翻译理论而言,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突出强调了译者的地位。译者的主体性成为一个新的学术话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必须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完成其翻译工作,且其主观因素又必然会对原文本的解读以及译语文本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   赛珍珠一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交流,出生在美国却成长于中国,因为这个特殊成长经历而受到东西方文化两种影响,她用英文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而其大多数的主题却是关于中国农民。赛珍珠是第一个将中国文学名著《水浒传》译成英文并将其介绍给西方的人,而被称为“一座架起东西方文明的人桥”。20世纪初的中国在世界上还处于软弱的尴尬境地,但赛珍珠在《水浒传》英译本All Men Are Brothers中,巧妙运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为西方读者客观了解中国人民及文化开辟了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后殖民主义视角,以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英译本All Men AreBrothers为例,探索并分析在特定社会及文化背景中限制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要因素及其表现形式。一方面,作为论述的目的,本文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肯定;另一方面又指出,为了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在尊重翻译对象(原文本)基础上,译者须在正视客体制约性的同时充分合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除了积极作用以外,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自身还存在某些弊端,这需要译者在发挥主体自由度和选择翻译策略上把握尺度。
其他文献
《英语的评价系统》(Beyond Exchange:APPRISAL Systems in English)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评价理论的诞生。作为系统功能语法从语篇语义层面探讨人际意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该理论自诞
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不仅强、弱势国家或文化间的不平衡发展显而易见,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身份危机。面对英美强势文化,中国人的文化身份也正处于十字路口。而对外宣传
2001年上映的《怪物史莱克》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就此呈现了值得关注的新童话故事“史莱克”现象。由梦工厂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推出的《怪物史莱克3》和《怪物史莱
公示语是公开面对公众,提示、指示、告示、警示、显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以及生态休戚相关的文字以及图形信息。公示语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也深深影响到我们生
“罗姆人”这一称呼对很多人来说并不熟悉,但提到吉普赛或者茨冈人,人们脑中便会浮现艾丝美拉达翩翩起舞的身影,或是叶塞尼亚的美丽脸庞。很多人,尤其是东方人,对罗姆人的印象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