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20Si/Gr耗散防热材料氧-乙炔和发动机燃烧室烧蚀性能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longk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专利技术(ZL200810064995.2)制备得Al20Si/Gr耗散防热材料,其中基体为多孔石墨,耗散剂为Al20Si。利用万能电子试验机测试了常温和高温弯曲强度、压缩强度。采用氧-乙炔烧蚀试验和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烧蚀试验考察了Al20Si/Gr耗散防热材料在不同烧蚀时间和不同冷却条件下的烧蚀行为,通过SEM、XRD、EDS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烧蚀后材料的表面形貌及微区成分,表面及内部的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Al20Si/Gr耗散防热材料在烧蚀过程中陶瓷膜的形成过程、体积烧蚀效应及耐烧蚀机理。Al20Si/Gr耗散防热材料的常温弯曲强度较基体提高了3.5倍,常温压缩强度较基体提高了1.3倍。在20-1000℃内,随着温度的升高,Al20Si/Gr耗散防热材料的弯曲强度逐渐下降;压缩强度先下降后上升,750℃时降至最低,1000℃时又升至175MPa。在氧-乙炔烧蚀条件下,Al20Si/Gr耗散防热材料60s一次烧蚀时线烧蚀率为5.0×10-3mm/s,60s二次烧蚀的线烧蚀率较之降低了60%,较石墨基体降低了两个数量级。烧蚀表面分为中心区、过渡区和边缘区。烧蚀时间超过30s,中心区出现烧蚀坑,改变了气流方向,使得过渡区中出现明显大颗粒金属氧化物,边缘区由网状金属氧化物构成。Al20Si/Gr耗散防热材料的体积烧蚀效应为:从材料表面至背部,物相组成呈梯度分布,依次为:C+Al2O3+SiO2,C+Al4SiC4,C+Al4SiC4+SiC+Al4C3,C+SiC+Al4C3,C+Si+Al+Al4C3。耗散防热材料的抗烧蚀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烧蚀过程中耗散剂的熔化吸热;第二,陶瓷膜的热阻隔和氧阻隔效应;第三,陶瓷膜对气流冲刷的缓冲作用。发动机燃烧室烧蚀温度约为800℃,表面形成的保护膜提高了材料的耐气流冲刷性,材料内部相组成为Al、Si和C,距烧蚀面越近,Al和Si含量越低。
其他文献
本文对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实验、实践教学和学生科研等问题,从教学模式、教学团队、科研能力培养、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
针对传统活性炭法对去除溴酸盐存在的效率低、缺乏长效性等缺陷,本课题组首次提出了在不外加还原剂及常规反应条件下,以负载贵金属的活性炭为催化剂,催化还原水中的溴酸盐。研究内容包括催化剂的效能和影响因素研究、溴酸盐的去除机理等,以期为饮用水中溴酸盐的去除提供新材料和新方法。首先,开展了载银活性炭催化去除溴酸盐的探索性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载银活性炭制备参数的优化以及溴酸盐初始浓度、pH和共存阴离子等影响因素
近年来,氮化镓基发光二极管发展迅猛,但其低的外量子效率严重制约了发光二极管在半导体照明领域的广泛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外量子效率。通过对氮化镓基发光
砷是一种具有原生质毒性的类金属,已被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和国际防癌研究机构确定为第一类致癌物。吸附法除砷因效率高、操作方便、成本低、运行稳定等优点,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
混合式教学法是将网络线上教学和面授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混合式教学组织形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引
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学校开始高度重视课程教育的作用.大学语文作为思想政治领域的一个重要阵地,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出发,总结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导致跨文化冲突.本文将从跨文化适应理论
人文纪录片以纪实为根本、视听语言为手段来记录当下人们的生活与情感.社会记忆理论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人文纪录片中合理展现视觉符号能重现社会记忆.在对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断推进,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等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同时也更加紧密地联
风景油画写生要求画家以正确的方式实现对自然景象的深刻描述,这里的正确既体现在画家的观察能力、绘画技巧,同时也能够深刻反映画家对于客观风景的心理再造,实现对于风景的